生態文化,繼往開來——
共建生態文明,同享綠色未來,讓“清新福建”更加熠熠生輝
福建人文血脈源遠流長,青山綠水之中,千百年來淳樸人民詩意棲息。
早在宋代,周寧縣浦源村人就有了自己的環境文化,祖輩們立下規矩,在小溪中養鯉魚,還制定了禁止捕食、傷害鯉魚的規定,這些樸素的“生態之約”代代相傳至今。
鯉魚溪穿村而過,幾千尾彩色斑斕的鯉魚在溪中悠然遨游。如今,村民們還在岸邊種蒲草,修L形下水道,以便洪水來時鯉魚藏身。鯉魚死了,村民把它撈起,埋葬在溪邊的大樹下,形成“魚?!?。人魚同樂的風俗成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典范,2008年,這里獲大世界基尼斯“中國之最—年代最久的鯉魚溪”,《奇妙的鯉魚溪》一文被選入北京市小學語文課本。
“生態文化是不同民族在特殊的生態環境中多樣化的生存方式,是從人統治自然的文化過渡到人與自然和諧的文化。倡導文明、綠色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打造‘清新福建’品牌,是福建生態建設的追求目標?!笔∩鷳B學會理事、高級工程師蘇祖榮說。
建設城市綠道慢道、生態廊道、特色景觀帶……綠色城市、綠色村鎮、綠色通道、綠色屏障,讓森林進城、上路、下鄉、入村。綠色學校、綠色社區、綠色企業、綠色家庭,在全省織成一張巨大的“綠色網絡”。福建的生態文明之路,直指永續發展的同時,更溢滿民生關切。
下班以步代車、每張紙雙面打印、使用環保購物袋;用沼氣燒火做飯,愛護山林、古樹、濕地和溪流……越來越多的人喜歡上綠色低碳生活方式,公眾的環保意識在覺醒,綠色消費推動生態經濟。
生態文化載體不斷涌現。隨著武夷山、福建土樓申報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依托原生態物質載體,再現活態的物質文化,一批與自然環境、人文景觀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緊密相連的博物館陸續建成;福州三坊七巷社區博物館被國家文物局命名為全國首批五個生態(社區)博物館示范點之一;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成為文化部批準設立的我國首個國家級區域性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
綠色低碳生活方式不斷推行。各地各相關部門、省環保志愿者協會等相繼開展以“低碳家庭·時尚生活”“福建城鄉百所社區節能減排低碳生活志愿者行動”等為主題,倡導家庭節能減排,享受綠色生活的活動,引導公眾節約資源能源。已舉辦七屆的綠博會等活動,成為向群眾推廣綠色新生活的有效平臺;全省已登記的古樹名木達82914株,去年啟動“樹王”評選活動,通過尋找福建樹王,保護古樹名木,弘揚生態文明,讓生態文化和生態道德教育走進尋常百姓生活……
共建生態文明,同享綠色未來。你我攜手,共同努力,就一定能讓“清新福建”更加熠熠生輝。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03-25南安九都鎮舉辦"保護山美水庫 倡導生態文明"活動
- 2014-03-25福建: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引領綠色發展
- 2014-03-24福建日報社論:書寫生態文明建設新篇章
- 2014-03-24蘇樹林就加快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接受媒體采訪
- 2014-03-24國務院關于支持福建省深入實施生態省戰略加快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的若干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