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山吃山,靠山不“吃”山——
頂層設計,打出生態與民生雙贏好牌
加快生態文明建設,離不開頂層設計。
“錢往山區撥,人往沿海走;沿海興產業,山區護生態。”2013年初,為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我省出臺《福建主體功能區規劃》,對優化、重點、限制和禁止四類開發區域實行不同的績效考核評價辦法,而這一辦法,也讓山區與沿海站在一條更加公平的起跑線上。
但限制或禁止開發區內的百姓,一樣要致富,怎么辦?
2002年,時任省長習近平對武平林改作出重要批示,給予肯定支持,福建林改在全國率先走了一步。山林成為農民的重要生產資料,農民造林育林護林積極性高漲。近幾年,通過創新林業投融資機制、推行森林綜合保險,降低林農經營風險、引導林業合作經濟組織建設等一系列措施,進一步鞏固了林改成果。
走進福安市溪柄鎮山下村的生態公益林,錯落擺放的蜂箱直映眼簾,蜂農們正忙著采收蜂蜜,清香陣陣。
這片依山的林子是村里的生態林,“砍不得、賣不動”,多年來林間空地一直閑置著。在當地農林部門的引導下,村民張春長率先發力,利用林間空地養蜂50多箱,邁開了增收路。
“當年養殖,當年便有收益。蜜源充沛時,一年有六七萬元!”聊起致富經,張春長一臉幸福,“林下養蜂,不僅解決了種植生態林短期無收益問題,同時通過蜜蜂采花授粉,方圓兩公里內的瓜果生長都將受益,可謂一舉多得?!?/p>
閑地變熱土。福安因地制宜,摸索多種林下種養模式,一改經濟效益微弱之弊,讓67萬畝生態林煥發出生機。
2013年,《福建省林下經濟發展規劃(2013-2020)》和林下經濟利用技術規程編制工作完成。省級財政從當年起連續3年,每年安排3000萬元對林下經濟發展予以補助,市、縣(區)財政同期安排資金予以扶持。在利好政策鼓舞下,各地涌現出林藥、林菌、林竹、林果、林花、林苗、林蜂、林禽、林脂等各具特色的林下經濟模式,以短養長、立體經營,逐步實現一縣一業、一村一品的目標。利用森林景觀發展森林旅游,還形成了一批“森林人家”示范旅游路線。
山,還是那片山,但不砍樹也能致富。林下經濟風生水起,方興未艾,打出了一張生態、民生雙贏的好牌。
“金山銀山與綠水青山并不沖突?!绷_源縣霍口畬族鄉鄉長鐘立強向記者描述了霍口鄉從一個養豬村到生態旅游村的轉變。在這個森林覆蓋率達81%的鄉村,養殖業曾是當地村民收入主要來源,然而,由于嚴重污染水源,2012年,當地政府痛下決心,拆除800多個養豬場。依靠豐富的森林資源建立起食用菌、毛竹、油茶、中草藥、苗木、茶葉等特色產業,同時,通過招商引資成立“農之歌畬山園”休閑農莊,發展集山地養殖、果蔬種植、淡水養殖、餐飲服務等為一體的休閑農業觀光園。2013年,霍口鄉農民人均純收入同比增長19%,鄉財政收入增幅位居全縣第一。
2013年8月,針對山海發展不太平衡的問題,我省出臺《關于進一步扶持省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加快發展的若干意見》,23個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大多地處山區和水源保護地,生態環境好,如何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兼顧環境效益?省委書記尤權強調,全力扶持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的過程中,一定要牢固樹立綠色開發理念,提高項目引進門檻,把好項目環保關,大力發展綠色產業、循環經濟,進一步加強水土流失治理、流域綜合治理、地質災害防治、造林綠化等工作,把加快發展與生態建設統一起來。
綠色發展、特色發展、集約發展、創新發展,福建生態省建設,正開啟新篇章。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03-26為實現“百姓富、生態美”有機統一努力奮斗
- 2014-03-26“生態福州”總規劃通過審議 總體生態格局出爐
- 2014-03-26生態福建接力傳承:繪出藍圖,一任接著一任干
- 2014-03-25南安九都鎮舉辦"保護山美水庫 倡導生態文明"活動
- 2014-03-25泉州創建國家級生態市工作方案 敲定各縣創建時限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