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第五十個學雷鋒日,在這個特殊的日子里,想與大家分享雷鋒精神的內涵,探討在新時代的背景下我們應該怎樣學習雷鋒精神。
50年來。雷鋒精神以及雷鋒式的好人好事經過媒體的宣傳,廣而告之,在中國的街頭巷尾婦孺皆知,甚至遠播海外,西方人盛贊:“雷鋒精神與上帝同在”。可見,雷鋒精神的可貴并不僅僅在我國,而是在全世界也是有目共睹的精神財富。但是,近兩年來,關于雷鋒同志及其事跡的真實性卻遭到空前的懷疑和挑戰,探究雷鋒精神存在性的文章頻頻見諸報端,各式言論甚囂塵上:諸如,雷鋒短暫一生竟拍了多達近300張的照片,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擺拍出來的,從而對雷鋒事跡的真實性表示懷疑;從而又推斷出雷鋒這個形象是作為典型被人塑造出來的;另外雷鋒趕時髦,愛打扮,比如花錢買過貴重的手表、皮夾克,一時間眾說紛紜。且不論這些言論是否別有居心,雷鋒這個典范太過完美,好似沒有缺點,他對黨的忠誠,對人民的熱愛,他對他人近乎舍身的幫助把雷鋒塑造成了一個神,這些吸引大眾眼球的說法恰恰揭開了雷鋒作為一個普通人作為一個叫做雷正興的22歲青年的面紗。在筆者看來,這樣的質疑并沒有顛覆雷鋒在我們心中的形象,相反,正是這些質疑的聲音讓我們看見了一個更親切,更有血有肉的雷鋒。“雷鋒”好像走下“神壇”,成為了你我身邊都存在的“雷正興”,這是件好事。60年代的中國,需要英雄,其實并不只是那個年代那個國家,任何時候我們都需要英雄,需要一種精神成為民族的信仰,這就像日本需要武士道,美國需要自由女神。一個民族強大的根源并不在于它有多么強大的科技水平,國防軍隊,而是一種扎根于民族內部的精神力。這樣的精神力量可以轉化為創造物質財富的強大動力,而這些物質財富恰恰反映著這個國家的精神文化水平。雷鋒精神無疑是契合中國文化的,而且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孕育的雷鋒精神的確給中國社會提供了向上的正能量。而如今雷鋒精神更多的是作為一種憑借,一種載體,基于雷鋒精神,我們觸摸人心,觸摸人性。
雷鋒精神是以雷鋒的精神為基礎、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著的革命精神,其內容不斷被擴充,形式日趨多樣,但其內涵是不變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了人民的事業無私奉獻。當前社會下,助人為樂、熱情似火、默默無聞、勤儉節約、無私奉獻、愛崗敬業、熱愛勞動、忠于革命,忠于黨、釘子精神、干一行愛一行,都是雷鋒精神。雷鋒是崇高的,但雷正興本人卻是親切而普通的,雷鋒精神是高尚的,但雷鋒精神的表現形式卻是常見且質樸的。經過幾十年的發展,雷鋒精神正脫離“雷鋒”這個“宿主”,走進我們普通人之中,我們身邊不斷涌現出“活雷鋒”,像“雷鋒傳人”郭明義、“中國首善”陳光標、“雷鋒式好村官”陳國明、“最美媽媽”吳菊萍等等,在他們身上我們看見了新時代雷鋒精神正綻放出瑰麗的光芒,這是一種人性的光芒。雷鋒精神是一種媒介,通過這個媒介我們看見這個世界的美好,人性的光輝。我們生活在一個沒有雷鋒的時代,但我們這個時代處處有雷鋒精神。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03-24結合實際 “學活”雷鋒精神
- 2014-03-24勿忘安徽小伙整容“雷鋒臉”背后的正能量
- 2014-03-24隨手做好事折射出雷鋒精神本質
- 2014-03-24結合實際 “學活”雷鋒精神
- 2014-03-24勿忘安徽小伙整容“雷鋒臉”背后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