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某本書中有這樣一段話(原文記不得了,大意如此):“我們都是為了把農村建設得更好、把生活過得更好而拼命往城里鉆的人,但當我們在城里立穩(wěn)足根后,竟完全淡忘了生養(yǎng)自己的那份熱土。”能寫出這樣檢討式文字的人,真是一個大寫的人,我感嘆。
剛聞“鄉(xiāng)愁”一詞,我不知道為何物,后成為流行語時,我卻茫然,所以我一再追問何謂“鄉(xiāng)愁”,但我始終找不到那份確切的答案。轉回頭看看時,才發(fā)現(xiàn)我始終生活鄉(xiāng)間,所以我無法品味做文字工作人筆下“鄉(xiāng)愁”的那一份傷感,這是實話,不是調侃!體驗鄉(xiāng)愁、感受鄉(xiāng)愁,需要時差和距離,如同我們今天呼喚“行孝”一樣,一個本身長年伺候病母床邊的人,會把“孝”字掛于嘴邊嗎?
某日,同學集會,正當大家在力裝平靜而毫不掩飾夸張地述說著各自在外如何打拼、如何不易、最終取得了成功時,一嫁到某市的40歲女生秀口輕啟:“我再也不想回到那個窮山溝里去了”。驚聞此言,眾人忙散,站立在一地煙頭中間,我竟然被自己感動了:長年生活在說是城里又不是城里、說是鄉(xiāng)下又不是鄉(xiāng)下里的我還算是一個人。
說到鄉(xiāng)愁,我相信:刻意把這兩字任意提升到讓人無法理解的高度的大有人在,甚至認為能說出這兩字就是有文化的人也不在少數。如果非要實話實說,我挺反感持有這種想法的人。因為浮淺的理解,往往會撓亂他人思緒。
鄉(xiāng)愁,不僅僅是曾生活在鄉(xiāng)下如今成了城里人的專利,更不能僅僅從物質方面去理解,認為鄉(xiāng)下就是落后的代句詞,相反,我倒認為當今的鄉(xiāng)下并不比城里差:寬闊的住房,清凈的空氣,沒有漂白粉味道的飲水……,過去是城里人賺鄉(xiāng)下人的錢,如今這個公式正在悄悄發(fā)生著質的變化。之所以有人還沒在城里住上三天,就不想 “窮山溝”,無非是為了隱藏光鮮外表后城里生活的辛酸。
鄉(xiāng)愁的概念是寬闊的,它是一種文化。文化是一種能力,它強大,卻容易被人忽視,但其影響卻異常深遠,易于引起共鳴。既無確切內容,又實包羅萬象,意在提醒我們不能忘本,更不能拋根。它是一種精神,一種讓人楔而不舍、追求夢想、實現(xiàn)夢想的內在奮斗精神。鄉(xiāng)愁還是一種情感,讓人無論身在何處、始終感到有所牽掛、且一想到它就會心生膽量無所畏懼,使人有力量。
無論是鄉(xiāng)愁,還是孝道,我們都不應該等到領導重視了,否則,就真的成了愁鄉(xiāng)了!(晏聲耀)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03-24用好“微媒體” 引領“微文明”
- 2014-03-24井蓋“作畫” 為文明添彩
- 2014-03-24文明是城市經濟的下一個增長點
- 2014-03-24以公務用餐文明引領社會消費文明
- 2014-03-24文明出行 讓斑馬線真正成為生命的守護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