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時代,微博、微信、微視、微電影已經成為影響力巨大的信息傳播方式,愈來愈多的人更傾向于這種輕快便捷的溝通方式和信息獲取手段。中宣部部長劉奇葆在日前召開的第十一屆中國公民道德論壇上強調指出,宣傳報道工作必須適應“微時代”的特點,不斷改進創新,在“微”字上下功夫。(中國文明網3月10日)
自從2011年“微”字當選年度漢字開始,越來越多的“微”字出現在我們生活中。微博、微信、微電影、微訪談、微新聞,它們已經成了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信息和社交交流工具,真可謂“微”力無窮。它顛覆了過去大面積社會傳播對傳統媒體的依賴。在微空間里,人們不需要深思熟慮,不需要長篇大論,甚至不需要標點符號,只是一個“頂”或“贊”的動作,就已足夠表達觀點。正是如此,這種“微”能量既可能是“正”能量,也可能是“負”能量,有時可能是弘揚主旋律的傳聲筒,有時又可能是傳播謠言的擴音器。
總而言之,這是個“微文化”自萌芽而昌盛的時代,它由小見大,它滴水穿石,它集腋成裘,它聚沙成塔,它是一種瞬間爆發的力量,卻也能自我積聚能量而保持持續發熱,它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點點互動,卻能影響和實現著社會的變化和變革。微媒體中,我們每個都是信息提供者和參與者,都是記者,都是編輯,都傳媒人,我們每個人都不能忽視這閃爍不定的微小光影,因為它在短短幾年里展現了驚人的“微”力,如何去面對、如何去運用、如何去引領這股磅礴的“微”能量,是我們每個人必須面對的問題。
“微時代”到來了,并不是“狼來了”。用好“微”媒體,引領“微”文明,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是時代賦予宣傳工作者的一項神圣使命,也是我們每個“微”媒體人應當堅守的一條底線。正如,中宣部部長劉奇葆所說,宣傳報道工作必須適應“微時代”的特點,不斷改進創新,在“微”字上下功夫。筆者認為,要在“微”字上下功夫,就要把握好“三性”----前瞻性、快捷性、互動性。
一是掌握輿情動向,培育前瞻性。宣傳報道工作者應該時刻關注網民所關注的輿論內容,把握輿論走向,針對網民提出的疑問和不實的信息報告,及時給出回應,通過公布可靠的官方信息,疏導傳播渠道,分析網上民意,處理好這些疑問。宣傳報道相關部門要主動參與微媒體的傳播,具有輿論的前瞻意識,加強與網民互動,充分了解微媒體的信息傳播特征,將權威性和親和力相結合,讓主流價值傳播具有更強的感染力。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03-24以公務用餐文明引領社會消費文明
- 2014-03-24文明出行 讓斑馬線真正成為生命的守護線
- 2014-03-24新世紀文明路上誠信為本制度先行
- 2014-03-24誠信 社會文明的度量器
- 2014-03-24老年人“讓道” 讓出文明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