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看到的兩篇文章令人印象非常深刻,一是一位父親在地方論壇上就帶孩子在公園抓蝌蚪這一不文明行為公開道歉,并承諾在空余時間將多帶孩子做義工。二是一位父親因8歲的兒子能自行穿衣感到非常高興,但是卻意識到自己和妻子在5、6歲的時候就能幫家里人洗衣做飯,從這個角度來說,這似乎也就不是什么值得高興的事兒了……
中國有很多古語,如“有其父必有其子”、“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等等,現實生活中也有某某父親是殺人犯,他的兒子也不是好東西等等的言論,這些“血統論”固然有偏執的成分,但是卻不能否認這里面包含了濃厚的家風文化。
在今年年初召開的全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中宣部部長劉奇葆提出要將家風教育作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任務。劉奇葆說,“家風是一種無言的教育,潤物無聲地影響孩子的心靈”。確實如此,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行為能對孩子造成影響這是不爭的事實,很多家庭都在多年中無意識的踐行一種觀念,這就是家風。
然而進入現代以來,許多家長似乎進入了一個誤區,“不能輸在起跑線上”、“再苦不肯苦孩子”這兩句話似乎根植人心。家庭條件好的想方設法為孩子尋找名校、名師,給孩子提供最好的物質條件,從知識總量來講,現在的孩子早勝父母當年,但是,從自理自立、生存能力、承擔家庭責任而言,卻完全是相反情形,幾乎逆向遞減,一代不如一代。家庭條件不盡人意的,伴隨著父母外出打工出現了一批“留守兒童”和“隔代親”現象,家風教育成為空中樓閣,喪失了生存的空間和土壤。
家風是一種無言的教育,總是“潤物細無聲”的融入人格培育、素質發展、修養養成之中。正如本文開頭看到的兩篇文章,第一位父親的公開道歉令我動容,他的孩子在他的影響下必定是為有道德心的人。第二位父親的反思也引起我的共鳴,在孩子的培育上必須有所為有所不為。
家風是支持一個家庭前行的思想內核,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認真修“心”、修“身”修“行”,建立良好家風,是所有父母不容回避的責任。(施蓓蓓)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03-24用好“微媒體” 引領“微文明”
- 2014-03-24井蓋“作畫” 為文明添彩
- 2014-03-24文明是城市經濟的下一個增長點
- 2014-03-24以公務用餐文明引領社會消費文明
- 2014-03-24文明出行 讓斑馬線真正成為生命的守護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