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談到加強教育、衛生、文化等社會建設時,提出 “倡導全民閱讀”。倡導閱讀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尚屬首次。
在全國兩會這么宏大的政治舞臺上提出有關全民閱讀的話題,而且將其寫進政府工作報告,讓人感到有點意外。不過如果看看當下中國人的閱讀現狀,則不難理解,總理為何在如此重要的場合提出全民閱讀。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去年的一份調查報告,中國人平均每年的讀書量約為4本書,而韓國人的數量要達到11本。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開展的全民閱讀調查則顯示,我國民每年人均閱讀圖書僅有4.5本,遠低于法國的20本,以色列的64本。
一個有著5000多年悠久歷史文化傳統的文明古國,人均年閱讀圖書量還不到別國的九分之一,著實讓人感到驚愕與詫異。閱讀是傳承文明、更新知識、提高民族素質的基本途徑,也是提高國民文化素質的必要條件,可是從什么時候起,我們變得不愛閱讀了呢?
在很多讀書人看來,讀經典的名著已經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事情。如今,我們與古典經典之間,隔膜的已不止是敘述方式,還包括了題材內容的陌生。于是,符合這個時代內容的短平快的文化快餐應運而生,人們往往從最淺顯的文學中開始自己的閱讀之旅。“隨著信息時代的發展,人們的閱讀方式、閱讀品位以及出版市場發生了重大變化。人們過分依賴手機、QQ、微信、微博在線瀏覽,快餐式、碎片式、消遣式閱讀逐漸取代‘青燈黃卷’式的傳統閱讀方式,影響閱讀深度,降低閱讀品位。” 廣東省政府參事曾添貴的擔憂,不無道理。
除了人均閱讀量低外,閱讀另一個讓人憂慮的傾向是“功利性和實用性突出”。據統計,在全國有限的人均購書中,八成都是課本教材。在這種情況下,就很難培養大家去閱讀“啟迪心靈”的書籍了。也許我們可以將其歸之于社會的功利主義盛行、世風的浮華,但越是一個浮躁的社會,越需要國民沉下心來、帶著思考來讀書,來重視思想的價值,以避免集體患上淺薄癥和貪婪欲。
最近,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索契冬奧會接受俄羅斯媒體采訪時,透露其個人愛好是讀書。中紀委書記王岐山也曾先后薦書《舊制度與大革命》、《大清相國》。不管出于何種原因,他們最終指向的都是閱讀的好處。
執政者的率先垂范,政府工作報告的有意識倡導,體現出公民閱讀的不可或缺。中國傳統文化浩如煙海,蘊藏著“修身齊家平天下”的哲理,多讀這些經典書籍,大到政府治理,小到個體存在,皆能獲益匪淺。而中國轉型期的諸多道德問題、社會問題,與公民閱讀也有著不小的關聯。讓公民閱讀,滋養心性,提升素質,這正是文化強國的內在要求。(特約評論員 李子岳)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03-24用好“微媒體” 引領“微文明”
- 2014-03-24井蓋“作畫” 為文明添彩
- 2014-03-24文明是城市經濟的下一個增長點
- 2014-03-24以公務用餐文明引領社會消費文明
- 2014-03-24文明出行 讓斑馬線真正成為生命的守護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