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龍里縣三元鎮永安村是一個依山傍水的布依族村寨,一進寨門就能看見右側的孝道文化展示墻上的“孝道村規民約”,一條清澈的小河穿村而過,岸邊有孝道文化長廊和賢孝亭,內墻上刻著許多孝道箴言佳句、敬老愛老的典型事跡。永安村村支部書記陳榮林說,永安村有608人,布依族占98%,自古以來孝道就被這里的村民推崇。(人民網 2月20日)
孝道是中國古代社會的基本道德規范。一般指社會要求子女對父母應盡的義務,包括尊敬、關愛、養老送終等等。在中國,孝的觀念源遠流長,甲骨文中就出現了“孝”字,就是說在公元前11世紀以前,華夏先民就已經有了“孝”的觀念。《詩經》中則有“哀哀父母,生我劬(qu)勞”、“哀哀父母,生我勞瘁”的詠嘆。而關于敬老、養老的專門史料記載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前……孝道作為中華民族的一種傳統文化,隨著中國社會文明的發展而不斷地豐富和賦予新的內容。
在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龍里縣三元鎮永安村這樣一個小村子里,村里制定了《永安村孝道村規新六條》:“要求家中有老人的青壯年如果全部外出務工,需報告外出信息,由村支兩委安排人定期服務;如果老人長期患病、生活不能自理,必須有一名青壯年留守服侍,村、支兩委幫助聯系就近務工或支持就地發展。村里還發動村民進行監督約束”。永安村“孝道村規明約”的問世,正是孝道作為傳統文化的現實版弘揚。
孝心文化教育,最重要的地方是家庭。家庭的孝道傳遞,是在長期以來的傳統養老方式下的傳承。體現在長幼之間的“言傳身教”。父輩對他們的長輩的孝敬,就是每個人最早的孝心教育的啟蒙,子女的孝心教育在這里得以開啟。孝道也在耳濡目染的家庭孝文化的滲透下,一代又一代得以傳遞。家庭親情的營造,也讓孝心傳遞有了堅實的情感基礎。“孝道村規民約”,是對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際體現。事親行孝,歷來是做人的根本,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家庭和睦、社會安定、民族團結的基本要素。孝道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愛國主義情懷的感情基礎和道德基礎。“孝道村規民約”的問世,其實是在營造和倡導孝心文化的自我約束,不管它實施起來多么地難以操作,但它大張旗鼓地張揚著一種孝心文化,這是當代人文倫理的一種識別碼,起碼是社會對老人一種精神上的慰藉,對推進公民道德建設有著積極意義。
“養兒方知父母恩”。 “孝道村規民約”是在提醒著世人,要經常和老人們聯絡、報個平安,來盡可能地進行自己該盡的贍養的責任和義務。
我國自古有“百善孝為先”的傳統,“孝道村規民約”更多代表的是一種社會趨勢和正確的導向,目的是彰顯孝道和強調孝道的作用,是一種鼓勵措施,而不是一個制止和強制的硬性條紋,其重心不在懲罰而在引導教育。它的社會意義在于促使人們沉下心來思考一下在忙碌于工作、生活之余,莫忘“百善孝為先,盡孝需及時”的古訓,時刻莫忘盡孝的義務。(冉鵬)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03-24用好“微媒體” 引領“微文明”
- 2014-03-24井蓋“作畫” 為文明添彩
- 2014-03-24文明是城市經濟的下一個增長點
- 2014-03-24以公務用餐文明引領社會消費文明
- 2014-03-24文明出行 讓斑馬線真正成為生命的守護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