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歷來有崇德重德、尚德倡德的傳統,商代有“六德”:知、仁、圣、義、忠、和,春秋時期有仁、孝、悌、忠、信等道德規范,宋元時期形成了“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八德”。現當代學者將中國道德文化的核心理念歸納為忠、孝、和、禮、義、仁、恕、廉、恥、智、節、謙、誠13個方面。這些道德力量不斷傳承,構筑了我們共有的道德家園。
常言道,“人無德不立,國無德不興”,強調的就是道德對于個人修身立業和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作用。然而,在經濟快速發展、取得歷史性進步的今天,卻遇到了“道德的困擾”, 出現了許多敗德現象。諸如“自己的父母不去贍養”、“老人跌倒無人敢扶”、“小孩落水圍觀者無人相救”、“歹徒當街行兇沒人制止”等現象,時有耳聞。一些黨員干部放松了政德的約束,背離了“政者,正也”、“為民、務實、清廉”等要求。“你是替黨說話,還是替老百姓說話”等荒謬的“雷人雷語”頻出。部分商人為追求經濟利益,采取卑劣的手段欺騙消費者,假冒偽劣橫行,食品安全事件時有發生。社會公眾在對各種敗德現象同聲譴責的批評聲中,發出了加強道德建設、改善道德環境、治理道德領域突出問題的強烈呼喚。
加強道德建設,治理道德問題,是一項全民共建共享的民心工程,每個公民都負有道德建設的責任,都是道德建設的主體,每個公民都應該成為道德建設的參與者,而不能只當旁觀者。比如,一些人一面抱怨“人心不古”、“人情冷漠”,一面又提醒家人“出門少管閑事”、“不要和陌生人說話”;一面抱怨假冒偽劣商品充斥市場,一面又對廉價仿冒名牌趨之若鶩;一面抱怨公共秩序混亂,一面又隨地吐痰、亂扔垃圾、逆行闖紅燈,等等。這種相互矛盾、“雙重標準”的心態,這種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度,正是當前道德問題突出的溫床和土壤。
因此,加強道德建設、改善道德環境要從自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小事做起,道德建設的成就人人有一份功勞,道德領域的問題人人有一份責任,道德大廈的建設需要每個社會成員添磚加瓦。上班要恪守職業道德,在家要注重家庭美德,出門在外要講究社會公德,要懷著對親人、對他人、對社會的責任感和感恩之心,處處信仰道德、學習道德、傳承道德、踐行道德、實證道德,用行動營造“抑惡揚善”的道德風氣,推動社會道德的進步。
只有人人修身自律,躬行實踐,才能積小流而成江海,積小善而成大德,從而推動形成“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道德風尚。(竇統偉)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03-24文明祭掃倡議書 清明最炫文明風
- 2014-03-24低碳祭掃 你離文明有多遠?
- 2014-03-24文明低碳與清明祭掃
- 2014-03-24第四屆“校園文明博客節”海滄天心島小學啟動
- 2014-03-24福州迎來艷陽天市民電纜上曬衣服 不文明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