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是“仁”的最主要組成部分,孔子說:“人而不仁,如禮何?”。崇修仁德,必須尊禮執禮。對此,常聞異議:“過時論”、“復古論”、“煩瑣論”、“限制論”、“與開放相悖”等等。我認為這是人們對“禮”的認識走入誤區所必然產生的錯誤觀點。下面談幾點自己對“禮”的學習心得,與其交流商榷。
第一,對古禮的沿革、屬性、作用和本質要有清晰和正確的概念,這是認識問題的基礎。
古禮始于夏,繼于殷,善于周。夏商周三朝歷1300年,靠“禮”維持其社會政治秩序。“孔子之時,周室微而禮樂廢”(《史記》),諸侯混戰、百姓如陷水火。孔子的“禮學”應運而生,他的口號“克己復禮”、治國方針“仁政德治”。他發揚和完善原周禮,自成體系,并極力推廣。孔子之后2000多年“禮”歷經興衰,終于居主導地位。足見禮的“生命力”之強,對社會政治歷史的作用之大。
禮在中國古代的屬性有二:一是典章制度,對不同階層進行禮的具體規范,其中以禮入法最為重要。禮是法律的重要組成部分,形成“禮”支配“法”的治國形態,非禮、悖禮即犯法入刑。二是道德規范,是人人必須遵守的行為準則,其內容:孝、慈、恭、順、敬、和等等。
由此可知,禮的作用是維護社會政治秩序,是古代統治者“維穩”的利器,進一步分析可看出禮的本質是等級形態的固化,是人在社會上名位的外在體現,“名位不同,禮也異數”(《左傳》)不可僣越。
第二,要認清“今禮”和“古禮”的異同點。一是現今“禮”的屬性已經發生巨大變革。最大變革是“法律”從“禮”的典章制度中分離出來,形成獨立的法制,“禮”不能再支配“法”了。二是古禮的道德屬性現今不但得到繼承,而且棄繁就簡,體現了理性化、人性化和大眾化。在具體行為準則上已經打破等級規范,形成人人必須遵守的社會公德。三是現今禮的作用仍然是維護社會活動秩序,使人們在各個領域的行為文明和安定,造就良好的社會風氣。
第三,要明白現今尊禮執禮的基本原則。一是“尊重”的原則,人際交往活動中,以相互尊重為前提,特別要尊重人格、人權。二是“遵守”的原則,遵守社會公德、遵時守信、真誠友善、謙虛隨和。三是“適度”的原則。言行適中、把握分寸、避免過激。四是“自律”的原則。首要一條要自覺接受“禮”的約束,即現行的規章、條例、組織紀律的約束。嚴于律己、寬于律人、檢點行為、禮貌待人。五是“四勿”的原則。依孔子的教示:“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一個人在一生中要做到“全禮”是極難的。但是平時注意“禮”的修養,避免在原則問題上無禮,在日常生活中不要失禮,應該是可以做到的。(許漢金)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03-24文明祭掃倡議書 清明最炫文明風
- 2014-03-24低碳祭掃 你離文明有多遠?
- 2014-03-24文明低碳與清明祭掃
- 2014-03-24第四屆“校園文明博客節”海滄天心島小學啟動
- 2014-03-24福州迎來艷陽天市民電纜上曬衣服 不文明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