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清潔笑了起來:“干我們這一行,從來都是‘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只有中午回去吃飯的時候,我們才能換衣服,平時只好忍著。這不,我十幾年前就患風濕了。”
養護車前行不到1公里,在前方急轉彎處,一輛大貨車上突然掉下一堆磚頭,碎塊散落一地。康清潔把車停了下來,開始清掃路面。見他們拿著4斤重的大掃把,清掃起來靈活自如,記者便想試一試。可掃把到了記者手里,卻怎么也不聽使喚,不一會兒,記者的額頭就冒出汗來,兩手酸痛。
“經過這條路的大貨車,大部分是運煤、磚頭、水泥的,散落現象特別嚴重。我們每天要掃幾十次,有時路面剛清掃完,不一會又臟了,我們只能不停地工作。”康清潔把幾位同事叫過來,攤開雙手,只見每雙手掌上都長滿了厚厚的老繭。
上午10點,在下洋鎮涂山村附近,養護工鄭成杰發現右前方路面的邊溝嚴重損壞。“這樣的大坑,如果不及時墊補,面積會不斷擴大,容易造成交通事故。”康清潔一聲令下,大家紛紛跳進邊溝,有的用鐵锨,有的揮洋鎬。
坑里有一塊面積較大的水泥硬塊,幾人合力都搬不動。記者掄起10公斤重的大鐵錘,上前幫忙。可竭盡全力敲了幾下,記者的手指就被震得發麻。康清潔接過鐵錘,連續敲打了30多次,水泥塊才裂開。
“每天重復這樣的工作,你們不覺得辛苦嗎?”記者問。“這根本不算什么,跟以前比,已經好多了。”康清潔說,“在上世紀90年代,我開始當養護工。那時超載車輛多、管護資金少,路段經常沉陷,槽洞很多,公路養護又沒有機械設備,全靠我們肩挑手扛。不僅辛苦,效率也很低,半天才能養護幾百米路。”
說話間,車子來到位于達埔鎮的清溪大橋邊。大橋跨度長50米,僅橋墩高度就有20多米。康清潔告訴記者,由于長期受超限車輛重壓,市公路局已經決定對該橋的上部結構進行改造。每次巡線至此,他們都要順著陡立鋼梯下到橋底,仔細查看橋墩是否存在裂痕。
雨突然下大了。從橋底爬上來時,一陣大風吹來,記者撐著雨傘有些踉蹌。此時,一輛滿載煤塊的大貨車疾馳而來。康清潔眼疾手快,一把將記者扯了回來,記者嚇得半天回不過神來。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02-27須讓不誠信者付出沉重代價
- 2014-02-19宅男微博曬與妻子同游歡樂照片 感謝妻子的付出
- 2014-01-28他們舍身付出我們時時掛念 走訪10戶見義勇為之家
- 2014-01-22須讓不誠信者付出沉重代價
- 2013-12-30我們正在為冷酷的“效率”付出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