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丟傳統,社會信任需重建
“扶的那一瞬間完全是因為潛意識,然而在路途中才在觀察是否是詐欺。”李寧告訴記者,自己后來根據路上的情況作出判斷。“首先我扶鄭阿婆的時候她還是很正常地走路,其次附近有很全面的監控,再次路上自家認識的鄰居都主動跟阿婆打招呼,說明都是熟人,所以疑慮就解除了。”她笑稱,如果是訛詐,應該在一開始就是摔倒而且選擇一個人少偏僻的地方,“當然,如果最后判斷是訛詐,我就會尋求警察的幫助”。
與眾人合力救起受傷老人的崔先生說,當時現場幾個外國語學校的學生的表現也讓自己很感動。“孩子們的表現就是家長和老師們教育得好的反映。其實伸出援手熱心助人的現象還是很多的,我希望能夠多宣揚這種正能量,形成一種正常的、熱心的社會氛圍,讓我們遇上類似的情況時都能不再猶豫,不再糾結于扶與不扶。”他說。
除了怕被老人訛詐,還有一部分人群是因為曾經扶老人卻被老人的家人誤會是肇事者,所以才從此退出“好心人隊伍”。在崔先生看來,家人看到老人摔倒一時間焦急、心疼、惱怒等情緒會“一哄而上”,有誤會也很正常,但只要解釋清楚就好了,不能成為人們不伸手幫扶的借口。
廈門大學社會學系主任胡榮同樣認為,發生熱心人被當事人誤會的情況是少數的,更多熱心人的善舉沒有被宣揚出來,而一些媒體報道在某種意義上也將這些少數的現象放大化了。在遇上諸如老人摔倒的情況時,如果旁邊有人為自己熱心助人的行為作證的話固然最好,但即使沒有也應該要伸把手。“人都會有危急的時候,這次你幫我,下次我幫你,這是一件良性循環的事情。”
而說到男子扶老人被冤枉乃至最后自殺的例子,胡榮表示,這是比較極端個別的案例,這也說明這個人的心理比較脆弱。在遇到可能造成誤會的情境時,可以尋找身邊的人為自己見證,或者通過拍照、監控攝像頭等方法來證明自己的清白。
“現在很多人都有防人之心,人與人之間缺乏信任。”胡榮說,“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人們從農村走到城市,城市在發展的同時也丟棄了一些東西,而新的東西還沒有建立。比如社會信任,就需要進行重建。”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02-27“靠”來的是溫暖 “扶”起的是人心
- 2014-02-27讓我堅定地扶起你
- 2014-02-27扶起人心,需要樂觀的現實主義(人民時評)
- 2014-02-21南安大爺扶起倒地女子被指撞人 大爺:再遇到還會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