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扶危濟困、助人為樂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以前路見老人摔倒,任何人都會毫不遲疑地伸出援助之手。但是近年隨著彭宇案,許云鶴案這等案件的發生,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害怕扶起摔倒老人,從而產生了我們今天常說的“扶老恐懼癥”。根據現實生活題材藝術加工而成的馬年春晚小品《扶不扶》更是將“老人摔倒該不該扶”這一話題引向國人熱議的高潮。
“老人摔倒該不該扶”,這確實是一個擺在眼前的難題。我們從小被教育要尊老愛幼,要助人為樂,要做好事,積善德。看到老人摔倒不去扶,自己的良心也過不去。但是,扶了又怎么樣呢?我們不期望有所回報,但最起碼不要被反咬一口吧。達州市三個小孩扶起的太婆一家讓多少助人為樂者心寒,更讓孩子稚嫩的心靈蒙上灰暗的陰影。于是,人們開始積極思考如何在進退兩難中尋求一種平衡——既能扶起老人,又能保護自己。在2月10日,江蘇泰興真人版的《扶不扶》中似乎找到了答案。在泰興的一起車禍中,一男子騎電動車時撞倒一名女子,該男子聽到女子喊頭疼后溜之大吉。這時,路過的奔馳車上下來一名大叔,先拍下照片取證,后又將女子扶到路邊,大叔稱“一開始也有些擔心,救人時也要懂得保護自己。”
這看是一種很好的解決方式,可實際上呢?在猶豫、思考、拍照中,救人的黃金時間將會被浪費掉,我們老祖宗世代傳承的助人為樂精神也就不復存在。如果這種情況繼續下去,我們做好事還有什么意義?在別人最需要幫助的時候我們不能幫助,不敢幫助,那社會道德風尚該如何發展?社會正能量該如何聚集和傳遞?如果是我們自己的父母或者我們老了以后遇到類似問題又該怎么辦?對子女的榜樣教育力量將從何做起?這不得不讓我們每個人深思。所幸的是,在人心不古好人難做的今天,仍有那么多無名英雄高舉著扶危濟困、助人為樂的大旗,讓人們相信善念與真情依舊蘊藏眾人心中。從長江大學勇救落水少年而獻出生命的3名大學生到只身赤手承接墜樓女童的杭州“最美媽媽”吳菊萍,再到事故發生后奔忙在救人現場和獻血路上的溫州市民……這些都讓每個善良人的心得到溫暖和慰藉。
“滴水之恩,當以涌泉相報”。作為被扶者,也應承擔起一份社會責任,給每一個好人做好事的動力,別人來幫你一把,你就還對方一份信任,千萬不要讓自己的貪心害了好人,毀了好人。如果人心冷了,不再敢于互幫互助,我們的世界還有什么溫暖可言。
同時,國家在加強精神文明建設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質時,也應當健全法律法規制度,給每個好心人一個可靠的保障,讓他們打消做好事反被誣賴的后顧之憂,能夠大膽勇敢地伸出援助之手。例如北京就推出了老人意外摔倒可獲賠的社會保險。
我相信有了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扶不扶”將不再是一個疑問句。伸出你的手,伸出我的手,我們扶起的不只是摔倒的老人,更是人們的良知和信任,是社會的道德之花,是民族的傳統之美!所以,別再猶豫,讓我堅定地扶起你!(張文鳳)
本網原創 轉載請注明出處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02-27道德模范讓我們高山仰止
- 2014-02-27春節期間開展道德模范關愛“很給力”
- 2014-02-27文學不能消解道德
- 2014-02-27讓法律閃耀道德之光 讓道德大行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