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卒:前390年—前317年
朝代:戰(zhàn)國中期
籍貫:宋國(今河南商丘)人
簡評:名家“合同異”派代表人物
--------------------------------------------------------------------------------
【人物生平】
惠施(公元前390年~公元前317年),即惠子,戰(zhàn)國中期宋國(今河南商丘)人,著名的政治家、哲學家,名家“合同異”派代表人物。曾擔任魏國宰相長達十二年,主張合縱抗秦,尊齊為王,是魏國聯(lián)合齊國和楚國共同對抗秦國的主要組織者和支持者。惠施和莊子是至交,經(jīng)常一起辯論,可謂棋逢對手,莊子曾評價惠施很有學問,道術(shù)很多,寫的書能裝五車。成語“學富五車”就是由此而來,通常形容學問大、讀書多。
魏惠王在位時,惠施因為與張儀不和而被驅(qū)逐出魏國,他首先到楚國,后來回到家鄉(xiāng)宋國,并在宋國與老鄉(xiāng)莊子成為朋友。公元前319年魏惠王死后,由于東方各國的支持,魏國改用公孫衍為相國,張儀失寵離去,惠施重回魏國。
作為合縱的組織人,他在當時各個國家里都享有很高的聲譽,因此經(jīng)常為外交事務被魏王派到其它國家,曾隨同魏惠王到齊的徐州,朝見齊威王。他為魏國制訂過法律。惠施的著作沒有能夠流傳下來,因此他的哲學思想只有通過其他人的轉(zhuǎn)述而為后人所知。其中最重要的是他的朋友莊子的著作中提到的他的思想。其中最主要的有“歷物十事”。他主張廣泛地分析世界上的事物來從中總結(jié)出世界的規(guī)律。除了《莊子》外,《荀子》、《韓非子》、《呂氏春秋》等書中也有對他思想的記載。
惠施的學問很淵博,魏王經(jīng)常聽惠施講學,十分贊賞惠施的博學,而且,惠施對魏王也很忠誠。
那一年,魏國的宰相死了,魏王急召惠施。惠施接到詔令,立即起身,日夜兼程直奔魏國都城大梁,準備接替宰相的職務。惠施一個隨從也不曾帶上,他走了一程又一程,途中,一條大河擋住去路。惠施心里記掛著魏王和魏國的事情,心急火燎,結(jié)果,過河時,他一失腳跌落水中。由于惠施水性不好,他一個勁地在水里撲騰著,眼看就要沉入水底,情況十分危急。正在這時,幸虧有個船家趕來,將惠施從水中救起,才保住了惠施的性命。船家請惠施上了船,問道:“既然你不會水,為什么不等船來呢?”
惠施回答說:“時間緊迫,我等不及。”
船家又問:“什么事這么急,讓你連安全也來不及考慮呀?”
惠施說:“我要去做魏國的宰相。”
船家一聽,覺得十分好笑,再瞧瞧惠施落湯雞似的失魂落魄的樣子,臉上露出了鄙視的神情。他恥笑惠施說:“看你剛才落水的樣子,可憐巴巴的只會喊救命,如果不是我趕來,恐怕連性命都保不住。像你這樣連鳧水都不會的人,還能去做宰相嗎?真是太可笑了。”
惠施聽了船家這番話,十分氣惱,他很不客氣地對船家說:“要說劃船、鳧水,我當然比不上你;可是要論治理國家、安定社會,你同我比起來,大概只能算個連眼睛都沒睜開的小狗。鳧水能與治國相提并論嗎?”
一番話,說得船家目瞪口呆。
船家哪里懂得,這世間萬事萬物各有各的規(guī)律,各有各的辦法與學問,這鳧水與治國之間也沒有必然的聯(lián)系,怎么可以用不會鳧水就判斷人家不會治國呢?
張儀在魏國擠走惠施,惠施來到楚國,楚王接待了他。
大臣馮郝對楚王說:“擠走惠施是張儀,大王與惠施結(jié)交,這是在欺騙張儀,我認為大王這樣做不可取。惠施是因為張儀排擠他才來到楚國的,他也定會怨恨您與張儀結(jié)交,如果惠施知道這種情況,他一定不會來楚國,而且宋王偃對惠施不錯,諸侯中無人不知。現(xiàn)在,惠施與張儀結(jié)仇,諸侯中也無人不曉。惠施與大王結(jié)交,您便拋棄了張儀。我不理解大王這樣做,是有些輕率呢?還是為了國家的大事呢?大王不如幫助惠施,送他到宋國去。然后,對張儀說:‘我是因為您才沒有接待惠施的。’張儀必然感激大王。而惠施是個被排擠、遭困窘的人,大王卻幫助他到宋國去,惠施也必然感激大王。這樣您實際上不失為張儀著想,又可以使惠施感恩戴德。”楚王說:“好。”就把惠施送到宋國去了。
《戰(zhàn)國策》是這樣記載的:
張儀逐惠施于魏。惠子之楚,楚王受之。馮郝謂楚王曰:“逐惠子者,張儀也。而王親與約,是欺儀也,臣為王弗取也。惠子為儀者來,而惡王之交于張儀,惠子心弗行也。且宋王之賢惠子也,天下莫不聞也。今之不善張儀也,天下莫不知也。今為事之故,棄所貴于讎人,臣以為大王輕矣。且為事耶?王不如舉惠子而納之于宋,而謂張儀曰:‘請為子勿納也。’儀必德王。而惠子窮人,而王奉之,又必德王。此不失為儀之實,而可以德惠子。”楚王曰:“善。”乃奉惠子而納之宋。
——摘自《國學寶典》【史部·別雜史等】 西漢·劉向集錄《戰(zhàn)國策》-卷十六·楚三/通行本
惠施是戰(zhàn)國時的名士。《戰(zhàn)國策·魏二》、《韓非子·說林上》記載說,惠施的友人田需一度受到魏王的器重和寵用,惠施于是告誡他說:“你一定要很好地對待魏王身邊的人。比如那楊樹,橫著栽下能生存,倒著栽下能生存,折斷栽下它也能生存。但是如果十個人栽它而一個人拔它,那它就難以生存了。十個人栽這一易生之物,卻抵不過一個人的破壞,原因就在于栽起來困難,而拔除它很容易。你今天雖然能使自己受器重于君王,但如果想要除掉你的人多了,你必定就很危險。”
田需受到魏王的器重,一定具有他取得魏王器重和賞識的某方面能力。然而,不管田需的個人能力有多大,都不能必然地保證他長久地受到君王器重,因為魏王作為一國君主,他處在國家政治活動圈的中心,受到許多公侯大臣和左右侍臣的拱圍,他必有自己身邊的一批親信之人,這些人物參與他的決策和用人,影響他對事物的判斷,甚至會動搖他的某些既成觀念,田需如果不能爭取到這批人物的認可和支持,那他們必然要在魏王面前詆毀田需,最后勢必動搖魏王對田需的信任,使田需失去已經(jīng)獲得的寵信地位。
楊樹是一種易生之物,但它一經(jīng)栽下,卻經(jīng)不起一人的拔除,要想使它生存下去,就必須戒除任何人的拔除。同樣,田需雖有贏得君王重用的能力,但他也經(jīng)不起人們的詆毀,要想取得君王的長久信任,也必須防止人們在君王面前的詆毀。惠施把這一道理明白地告訴了田需,從而教給了他一種實用的保寵之方。
惠施的保寵之方向人們無意間透露了社會生活的復雜性,它告訴人們,一個人在社會上受器重的程度,不僅取決于他的個人能力,而且取決于他與周圍世界的人際關(guān)系,取決于他聯(lián)系大眾的程度。良好的人際關(guān)系能夠保證個人的潛在能力得以在社會上實現(xiàn)。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3-12-30誦讀經(jīng)典別忘基層
- 2013-12-24明溪縣開展經(jīng)典家訓誦讀活動
- 2013-11-27【經(jīng)典誦讀】論語第二則
- 2013-11-27【經(jīng)典誦讀】論語第三則
- 2013-11-27【經(jīng)典誦讀】論語第四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