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經濟發展的優異表現,引發全球對其成功原因的探討,不少人從中國政治體制的角度進行分析和研究,其中不乏引人深思的評析。歸納起來主要有三點:
第一,中國的政治制度“可以制定國家長遠的發展規劃和保持政策的穩定性,而不受立場不同、意識形態相異政黨更替的影響”。中國共產黨所設計、規劃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黨的基本路線和“溫飽”“小康”“全面小康”“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進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發展進程,勾畫了中國近一個世紀的發展藍圖,把全國人民凝聚在明確的近期和長遠奮斗目標上,從而激發了人民的向心力和創造力。而在西方,政黨輪替,政黨之間是競爭對手甚至是政黨惡斗的關系,政黨輪換總要提出與對方相反的方針政策,難以形成長遠的、可持續的國家政策。“政黨執政一般只有四年或八年,都是在炒短線,誰還管得了四年或八年以后的事情?”在中國,由于廢除了領導干部職務終身制,每五年黨和政府領導班子都要換屆,但各屆領導班子之間是接力隊員的關系,目標一致。雖然他們也會根據國情、世情、民情的變化,調整自己的政策,但絕不會偏離共同的奮斗目標和道路。
第二,中國的政治制度可以更好地代表全體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受“金錢是政治活動的母乳”的金權政治的左右。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按照這種制度,民意機關高于司法機關和行政機關,司法機關和行政機關要受民意立法機關的領導、監督,可以更好地體現社會主義人民當家做主的本質。我們的人民代表都是各行各業的先進分子和代表人物,他們的當選不受財團勢力的左右,因而可以更好地反映人民群眾的呼聲。金錢和政治的聯姻在西方是一種剛性的制度腐敗,而這是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民主制度絕對不能容許的。
第三,中國的政治制度效率高,“對出現的挑戰和機遇能夠做出及時有效的反應,特別是在應對突發災難性事件時”。中國成功應對汶川、玉樹、舟曲等特大自然災害,成功應對世界金融危機的挑戰,乃至成功舉辦奧運會、世博會的實踐,反復證明了這一點。這是因為,我們的民主制度建立在民主集中制的基礎上,可以更好地集中民意,及時有效地做出決策,并立即執行。而西方三權分立制度的任何一項決策都要經過不同利益集團反復冗長的博弈,這是其低效率的根本原因。而且,由于有共產黨領導統籌協調,可以把工農商學兵等各行業的力量擰成一股繩,把政府、市場、社會這三駕馬車駕馭在同一軌道上,這是其他任何政黨難以做到的。這也是社會主義國家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根本原因。(摘編自《紅旗文稿》 2014年第1期 林泰)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02-27創建全國文明城市需要再升溫
- 2014-02-27技術服務要依托文明支撐
- 2014-02-27文明禮儀應成為過節居家必備
- 2014-02-27文明創建亦需項目化
- 2014-02-27文明創建貴在入耳入腦如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