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處隱藏心靈疼痛的保留地,這種痛苦是由遠離故鄉產生,會由一段家鄉劇的旋律、一句一生都難以忘懷的鄉音、一縷家鄉菜的香味觸發,這便是鄉愁。而故人歸鄉,見到的卻不再是記憶中的故鄉,這種變化,不只是移山拓土的變化,更是鄉土文化的流失。歸鄉卻非鄉,這是最讓人悵惘的。
很多人的共識是,中國傳統文明的根在鄉村。鄉土文化中的一村、一院、一池塘,世代傳承的男耕女織的生產生活方式,為中華文明的生生不息提供了不竭的營養。但現在很多鄉村的現狀是,為了看得見的東西而失去了看不見的東西。民間的口頭文學、民間記憶、鄉規鄉俗、地方精神這些扎根于村莊中無形的文化積淀了民族的精神、道德觀,以及少數民族所特有的文化特征,正在漸漸消失。
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提出,要依托現有山水脈絡等獨特風光,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記得住的鄉愁,不僅存在于山水之中,最重要的是,鄉愁中的最精神的內涵的留存。如何讓流傳千百年的民俗得以繼續流傳,如何讓鄉間傳統手工藝得以傳承,如何使鄉村古鎮的文化地標得以在城鎮化的大潮中得以留存,如何使一方鄉土人情代代相傳,如何使千鎮一面下的本地文化始終保持著極高的辨識度?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首先,要喚起本地居民對鄉土文化的珍惜敬仰之心,認識到自己所擁有的文化的價值。而這需要一個過程。既要尊重本地文化,也要啟發本地居民認識到自己文化的價值。有很多見過外面世界的年輕人,外部世界更加喚醒他們對本土文化的認知,他們會更加了解保護自己文化的重要性。
其次,要設法保護處于“斷根”之境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讓傳統文化能夠在新的環境里有繼續生存的可能。
要正視鄉土文化的地位。鄉土文化并不土,不要急于用所謂現代的現代知識去同化取代他們。各地方可以對本土的鄉土文化進行深入的研究,結合現代文化,使鄉土的生活方式與現代文化有機結合起來,真正融入到現代生活中。
真切希望,在城鎮化建設中,可以腳步慢一點,不要把城鎮化僅僅看成是經濟目的,不要在數年之后,眾人都仰天長嘆,我們的故鄉都去哪里了。(熙熙)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02-27“干凈中國”是文明中國的前提
- 2014-02-27為環保改變過節習俗是文明的進步
- 2014-02-27文明過節 “開門炮”不妨禁放
- 2014-02-27別以“回歸自然”之名玷污旅游文明
- 2014-02-27煙花遇冷空氣好轉 生態文明人心所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