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愁是什么?是游子對故鄉記憶的眷戀和思念。“鄉愁”其實是“城愁”,是從鄉間走到城里的那個群體在“愁鄉”,他們不光“愁鄉”,且因找不到融入感也“愁城”。“鄉愁”因“城愁”而生,“愁城”因“愁鄉”而起,“鄉愁”的完整意義應當是“城鄉之愁”。
身居水泥森林之中,擁擠的空間、阻塞的交通、污濁的空氣、充耳的噪音,不勝其煩,不勝其擾,不勝其愁。城市人口來自天南海北,陌生人社會幾乎讓所有人必須去掉家鄉味,這對于從熟人社會走來的群體而言,是呆板的、單調的、生硬的、冰冷的,失去了鄉村文化的多元、自由、和睦、溫情的特性。
因此,身居鬧市者,思鄉念家自是情理之中,思念“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的美景,思念“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的閑適。現在,“農村脫農”等謀劃時常見諸報端,似乎農村無農才算過癮了,其實農業文明是與工業文明、城市文明并行不悖的一種文明形態,是人類文明的三大基本載體之一。
問題在于,那張舊船票還能否登上今天的客船。目前這種任由城市去“化”農村的城市化,人口大流動、文化大沖撞,不同程度地導致價值觀混亂。那種“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的誠摯無邪,那種“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余杯”的鄰里親情,不知還存在多少?
城鎮化不是趕農民上樓,也不是消滅村莊。鄉村既是食物資源的供給者,也是幾億人生活和精神的家園;既是城鎮化廉價土地的供給者,也是生態環境的保育者;既是傳統文明的載體和源頭,也是現代文明的根基和依托。鄉村與城鎮就像一對夫妻,承擔著不同的功能,誰也不能取代誰。
“田園組團”和“建筑組團”交叉展開的現代城市理念何日在中國落地生根?“都市中的田園”和“田園中的都市”相映成趣,將使人們在現代文明中體驗著傳統文明,在傳統文明中享受著現代文明,讓兩個文明不僅沒有“割裂”,而且在互相交融、相互依存中共生共榮,同步發展。(劉奇 原文刊于2月17日《北京日報》,有刪節。原題為《“鄉愁”其實也是“城愁”》)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02-27“干凈中國”是文明中國的前提
- 2014-02-27為環保改變過節習俗是文明的進步
- 2014-02-27文明過節 “開門炮”不妨禁放
- 2014-02-27別以“回歸自然”之名玷污旅游文明
- 2014-02-27煙花遇冷空氣好轉 生態文明人心所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