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原本是親情的聚會,每到這時節,網上總會熱傳“春節怕什么”的話題,春節儼然成了一部分青年人的心理負擔,有的甚至發帖“租”女友回家過年。這盡管是一種有關自我情緒的表達,卻顯得矯情、自私,當其成為一種社會現象時,可能傷害親情。
春節怕什么?怕親朋問“有沒有對象”,怕父母問“什么時候結婚”……細觀這些青年所怕之事,都是圍著個人語境打轉,期待親人理解自己,唯獨沒有換個角度去理解親人,沒有想采取一種讓雙方都能接受的方式來“圓場”。
進入臘月,每一扇家門里,都有一雙期盼的眼睛。久別重逢,父母幾乎都要問問孩子一年的工作、生活以及個人感情狀態,這是人之常情,也是職責所系。每每這個時刻,總有孩子或搪塞、或沉默、或不耐煩地回絕這一關心。做子女的哪里知道,你不經意間表現出的態度,將父母的心傷得有多深?
你可以不想念父母,但父母總會時刻牽掛你的一切。由于工作環境、生活圈子與父母不同,雙方對社會的認知、事物的看法肯定各有不同。但是,當你理解中國父母“成家立業是孩子成熟的重要標志,是完成父母一項責任”這一傳統觀念時,就能讀懂這份嘮叨和期盼,抱怨感也會隨之消融。特別是隨著社會流動性的加速,子女與父母之間的價值觀念、人生標準可能會碰撞得更激烈,未來在很多方面可能存在意見分歧,這是不容回避的事實。但是觀念的差距,替代不了親情的濃郁。“孝”字不僅體現在物質上,更體現在精神慰藉上。子女希望獲得父母理解,同樣也要理解父母的不易,如果父母一年到頭等回來的,是子女頻頻曬出“怕”字,他們還有何精神安慰?當然,父母也要尊重孩子的選擇和生活方式,畢竟,人生選擇何種方式是靠自己決定的。
煩惱和快樂都是一念之差,生活的壓力已經夠大,再誤把親人的關懷視為負擔,就是自找煩惱。放下“小我”,心境自然輕松愉悅,因為很多事情,年輕時不一定完全理解,只有到一定年齡才會明白。(特約評論員 江水)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02-27禁鞭政令尚需內化為城市文明
- 2014-02-27節儉文明過節 讓春節回歸親情本質
- 2014-02-27多年堅持和患者過年 倡導文明風尚
- 2014-02-27(春節出境游 文明伴左右)讓風度比風景更美
- 2014-02-27遠離煙花爆竹 讓年俗服務于健康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