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亦是中國人情感交流的重大歸宿。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一到大年初一街頭巷尾便涌現出許許多多走親訪友的人群。
對廣大市民而言,“春節拜年”拜的是傳統文化,交流的是人生辛酸。當一年的奔波,一年的辛勞停靠在這親朋好友的溫暖港灣,融進這熱氣騰騰的盛宴中時,那洋溢著幸福的笑臉便成為了春節獨特的亮點。
在這拜年的人群中有滿臉滄桑的老婦,有皮膚黝黑的漢子,有西裝革履的青年,也有活波可愛的小孩兒……他們年齡不同,性別不同,樣貌不同……可是卻懷著同樣的心情行走在拜年的路上,把滿滿的祝福帶到千家萬戶,把深深的情意種在每一個人心中。
然而社會在進步,物質在騰飛,當高昂的禮品,攀比的人心,巨大的生活壓力為拜年途中憑空添出幾多愁的時候,人們難免在年味兒變味兒,紅包錐心中感嘆年味兒淡了,殊不知這深深的感嘆背后哀悼的不止是年味兒本身更多的是這深藏在人們內心深處的人情味兒。
也許厚重的禮品已經成為了都市人走親訪友的一種必備之物,可是倘若不根據自己的實際能力而肆意揮霍,甚至打腫臉充胖子,那么再有意義的拜年風俗也會沾染上讓人厭惡和窒息的銅臭。生活是過出來的,年味兒是品出來的,倘若每一個人都不顧后果而忍饑挨餓的揮霍錢財,以金錢來論英雄,肆意助漲拜年的攀比歪風而不讓親情落到實處,那么在拜年途中遺失的又豈止是春節的傳統文化呢?
回首過去,春節拜年在歡聲笑語中展開,隨后沉淀了一年來的思念,而今火熱的麻將聲早已讓訴說越走越遠。試問如果談天論地的精神時尚變成了賭桌上紅紅綠綠的票子,滿懷祝福的紅包成為了主家一時難以承受的厚重壓力之時,還有多少人能夠在拜年途中找到那份珍視的親情與祥和呢?
春節拜年原本可以意味深長。只是太多的自以為是讓金錢凌駕于感情之上,讓人淡忘了內心最為樸實的堅守罷了。說到底拜年文化本身并無任何瑕疵,甚至可以說拜年文化就是中國人自己的文化。可是倘若在這文化中穿插太多的自以為是和奢望,那么人們終究只能在高于現實的生活中承受社會不必要的麻煩和殤。 (特約評論員 趙雪梅)
本網原創 轉載請注明出處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02-27禁鞭政令尚需內化為城市文明
- 2014-02-27節儉文明過節 讓春節回歸親情本質
- 2014-02-27多年堅持和患者過年 倡導文明風尚
- 2014-02-27(春節出境游 文明伴左右)讓風度比風景更美
- 2014-02-27遠離煙花爆竹 讓年俗服務于健康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