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 為新春增添年味兒
央廣網北京2月4日消息 據中國之聲《全國新聞聯播》報道,安徽黃山腳下的“太平竹馬”、南京夫子廟的秦淮花燈、青島的宗家莊木版年畫、福建泉州的“南音雅韻”……這些傳統工藝和民俗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個春節,全國各地很多“非遺”項目融入百姓生活,為馬年新春增添了不少年味。
在安徽黃山腳下的耿城鎮輔村,一批黃山市剛剛培養出來的十五六歲的非遺傳承人跳起了竹馬,歡度春節。竹馬由竹篾編制,跳竹馬時,像人騎著馬,妙趣橫生。當地節日期間跳竹馬的習俗,距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
黃山太平竹馬非遺傳承人左羽凡:跳竹馬是我們黃山的民俗,我們在這里跳竹馬,既歡慶新春,又傳承民俗,很有意義。
春節期間,南京夫子廟的秦淮花燈火了,老門東的一家花燈店,年前準備了五百多盞馬造型的花燈,沒想到,僅大年初一一天,就全部被搶購一空。
花燈店老板王先生:就是馬上可以放東西,里面架子全是金屬的,馬上放什么就有什么,那個寓意非常好,就是今天還很多人回頭來找已經沒有了,只剩下幾個馬頭了,其它的完整的馬是沒有了。
貼“年畫”是中國人新春習俗里不可或缺的一個,在青島平度宗家莊,年過七十的木版年畫傳人宗成云,依然在使用絕版的清代木版,堅守著這門老手藝:
木版年畫傳人宗成云:門畫系列,包括門神、門童;窗畫,居室畫,貼在房間里,炕頭上的,也叫它炕頭畫;神供這一塊,灶王爺了,財神爺了。包括你像牛棚里,還有牛馬王,過春節包餃子,俺這兒餃子早來叫“古扎”,還有古扎年畫。
在福建泉州,三五個南音愛好者湊一場南音表演,是當地人歡度春節不可缺少的項目。他們口中的“南音”,有“中國音樂史上的活化石”的美譽。
市民陳老先生:這我們好像都聽了一輩子了,這個反正就是鄉音,你不管走到哪里,聽了這個感覺很親切。
全國各地的“非遺”項目,有的是手工藝類的,有的是民間傳說,有的是民俗。在這個春節,很多“非遺”項目融入百姓生活,為馬年新春增添了不少年味。
南京市非遺保護中心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保護工作中,最關鍵的還是,要讓“非遺”真正的走進老百姓的生活:
工作人員:文化遺產要和老百姓的生活結合起來,這樣才會有生命力,才能活下去。
![]() |
![]() |
責任編輯:陳穎 |
- 2013-12-30“非遺”生命力在于后繼有人
- 2013-12-16請傳承好老祖宗留下的“珠算文化”
- 2013-12-16“非遺”的珠算沒必要進課堂
- 2013-10-29文博會:傳統與現代 創意大狂歡
- 2013-07-30破解 “非遺”人死藝亡尷尬需以人為本
- 2013-07-09肉粽面線糊等11項名小吃入選泉州第四批“非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