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 2014-01-26 09:39? ?來源:泉州晚報 我來說兩句 |
臨近春節,寓意美好、以傳統手法烹制的、帶有泉州“烙印”的“年食”,為餐桌增添“古早”味。 |
碗糕“笑開花”,有吉祥之意。 來歷 有心栽花,過年“蒸糕做粿”合有好寓意 新春佳節將至,各式“古早”糕粿店迎來了售貨的“高峰期”。溢滿四處的糕點香氣,誘起了店外行人的食欲,勾起了兒時過年的美好回憶。 許多老泉州人總會憶起兒時家中長輩忙于“蒸糕做粿”的熱鬧場面?!斑^年煎粿蒸糕‘發’新年”,每年農歷臘月二十三前夕,泉州的城里城外,幾乎家家戶戶都會開始淘米磨漿,著手準備制作過年的糕點。粿,在泉州年味小吃中,一直占據著舉足輕重的位置,從象征“好彩頭”的菜粿,到寓意“甜蜜美滿”的甜粿、用于祝愿長壽的“紅龜粿”,再到代表“興旺吉祥”之意的冬米白粿,這些在閩南地區,過節期間常見的米制粿點,雖用材相似,但因用了不同的做法,而各具特色。 能夠“開懷大笑”的碗糕、發糕等,既含著與“發”字相關的美好之意,同時,也是祭拜先祖的物品。泉州錦繡莊泉臺風味美食館主廚許月鋒回憶說,過去在小年夜前置備好的糕點,往往是為祭灶之用,意在讓供奉于家中的灶王爺在吃過甜糕后,嘴上沾著了糕點的甜味,回天庭面見玉帝時,能夠多為百姓美言幾句,以讓來年風調雨順,平安祥和。 隨著生活水平的改變,各地飲食習慣差異的相互影響,如今,許多常見的年味糕點,在做法與用材上也有了些許變化。在泉州經營碗糕作坊已有十多年的柯阿姨介紹說,在物資較為匱乏的年代,過年時所做的碗糕,大多只能加紅糖調味,由此制作出的碗糕,最終呈現的是咖啡色,入口頗具嚼勁,且糕肉上還有螺肉般的紋理。與之不同的是,如今的碗糕,在制作時改為添加白糖,柯阿姨說,白糖不僅有助于米漿的發酵,也能讓蒸出的碗糕擁有雪白的靚麗色澤,并有松軟而綿密的口感,吃起來更為適口。 與碗糕一樣,作為傳統過年糕點之一的發糕,在不同的地區,也有著不同的做法。來自永春的泉州錦繡莊泉臺風味美食館大廚張水生說,與泉州市區常見的、用雞蛋與面粉制作的發糕不同,在永春,當地人更習慣用發酵后的“老面”制作發糕,由此讓它在入口后更具有嚼勁。在揉制面團時,還會加入一些在冬季采摘的野生小金橘,以此讓蒸出的發糕,在散發面香之余,也擁有一股淡淡的果香,同時,借用金橘中隱含的“吉祥”寓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