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25歲的張成因為在郴州某基層單位工作突出,被“借”到了省直某局機關上班。“但工作關系一直在原單位掛著,沒能正式調進省局。”但6年后,單位正式清退“編外”人員,因為是借調的,所以他成為了其所在單位100多號被清退人員中的一分子。(人民網1.16)
因為優秀,所以出眾,是不少基層同志得到上級賞識和認可的重要因素之一,他們中的不少德才突出者得到了組織的重用,這不僅生動實踐了黨的任人唯才、德才兼備的選人用人路線,而且也為黨和人民的事業注入了源源不竭的鮮活基層動力。
然而,就在“德才門票”一路暢行的同時,卻有一條看不見的繩索牢牢的束縛著基層同志的成長之路,那就是“編制”。不少基層同志因為優秀而被上級長期借用,辛辛苦苦,任勞任怨,絲毫不比編制內的同志差,也許因為他們有一份危機感,所以不敢懈怠,但與之付出嚴重不對等的現實卻是同工不同酬,甚至厚工薄酬,而同一個崗位上班、工作的“正規軍”們卻報酬豐厚,此種現象不僅存在于黨政機關的編制內與編制外,更廣泛存在與企事業單位的正式工與臨時工之中,裁人先裁編制外、出事就找臨時工的奇怪現象已經嚴重模糊甚至扭曲了勤勞和智慧創造社會財富的主體地位,取而代之的是身份和編制這些機械的分配價值原則的桎梏,收獲不再以付出為標準,價值也不再與貢獻掛鉤,默默無聞、埋頭苦干的職業觀已似如累卵、岌岌可危,其帶來的直接后果則是人才的埋沒和智慧的湮滅,同時形成大量的優秀人力資源浪費。
不能充分調動全社會的經濟建設熱情曾經是計劃經濟體制的一大弊病,然而今天在“圍城內”的人們同樣面臨這樣一個“人力資源管理實行計劃體制”的現實的問題,如何調動廣大公職人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增強他們的危機感和緊迫感已成為一個不可回避的話題,同時也是新形勢下提高行政效率、打造廉潔政府必須要解決的首要問題。雖然實行公務員聘任制、績效工資制等改革措施呼之欲出但卻又蹣跚不前,基層公務員“端水掃地以證明我的存在”“溫水煮青蛙”“跳出圍城”的言論都從側面不同程度的佐證了編制下的人力資源管理利用體制的僵化和落后。
一個社會最大的財富就是運用恰當的方式激發所有人的聰明才智,讓每一個人都能盡情的釋放自己的智慧和潛能,人盡其才、物盡其用。我們應當積極的創造更加公正、暢通的人才流通渠道和平臺,進一步探索市場機制在人力資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讓每一位有德才的人都能得到的組織的信任、社會的認可和豐厚物質的回報,不斷為全面深化改革發展提供強大的人力智力保障。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3-04-10連江縣開展清理整頓人力資源市場秩序專項行動
- 2012-11-29廈門2012年創業項目推介會周日在人力資源大廈舉行
- 2012-08-07廈門欲實現人力資源赴臺免簽注 可“拎包就走”
- 2011-06-15干部管理如何體現“人力資源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