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段時間以來,《非誠勿擾》《達人秀》《大沖關》《中國好聲音》《爸爸去哪?》等綜藝節目相繼掀起了一輪又一輪的收視熱潮,引發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細心調查不難發現,當下活躍于電視熒屏的各類節目形式都是舶來品,都是購買其它國家同類節目的創意、版權,甚至聘請部分原創制作班底。我們不禁要問,難道我們自己就沒有拿得出手的節目創意嗎?我們該如何激發中國原創文化產品創意?我們到底需要怎樣的文化節目、文化服務產品呢?
文化創意產業是指依靠創意人的創新思維,借助高科技對文化資源進行創造與提升的產業。它包括影視、動漫、網游、音樂創作、廣告設計、時裝設計等等。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以來我們的經濟迅猛發展,生產力的大幅提高推動文化發展呈現多元化趨勢,文化事業形成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良好局面。這為文化創意產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也為文化創意產業埋下了隱患。
文化創意產業作為一個新興的朝陽產業近年來迅猛發展,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確實可以成為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很多人據此認為這個產業是未來經濟的救星,很多企業和媒體開始大舉跟進,想盡早分得一杯羹。殊不知,多元化意味著豐富繁榮,同時也帶來了混亂,容易使我們迷失方向。文化創意產業在西方發達國家已經日趨成熟,但是我國的文化創意產業還剛剛起步。在這樣的條件下最容易出現的問題就是盲目跟風。
例如,國外的一些文化創意產業常常通過巨大的投資和商業炒作獲得了巨大的經濟利益,比如《變形金剛》《環太平洋》等。很多人眼紅這巨大的票房市場,一味追求場面宏大、炒作投資、明星效益,卻忽略了產品本身的內涵,使一些產品成為單純的獲取感官的刺激,而我們明顯在制造感官刺激的技術和觀念方面,又落后國外很多。又例如,國外一些媒體為了吸引公眾的眼球常常通過一些嘩眾取寵的方式,甚至通過一些反社會的方式來搞“創意”,以增加收視率和關注度。而這種手段也不同程度被我國媒體所采用,提供了不恰當的輿論導向,向公眾傳達了一種扭曲的價值觀。
有些人覺得很奇怪,為什么偏偏是這樣的一些文化產品賺得盆滿缽滿,日益占據主流,而那些真正有文化的東西卻被邊緣化呢?其實一點也不奇怪,這些年我們只顧著經濟的發展,忽視了道德體系的建設,扭曲了判斷價值的標準,丟掉了民族文化的根基。歸根結底,在改革浪潮的沖擊下,在國外快餐式文化的壓力下,我們失去了文化自信,沒有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的文化創意道路。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文明古國,我們一度在文化上是非常自信的,甚至存在“文化自大”心態。而鴉片戰爭以來,我們先是被動地被文化殖民、文化侵略,后來又自己主動打倒孔家店,現在更甚,開始自愿接受起了“新文化殖民”。古人云: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其實無論是被動殖民還是主動接受,無論是“文化不自信”還是“文化自大”,都不是我們泱泱大國應該有的態度。我們應該本著相互學習,相互包容的心態,取長補短,共同促進文化的融合、交流,增加文化自信,增強文化互信,開拓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文化創意道路。
重拾文化自信首先要加大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培養力度,在中小學開設傳統文化課程,適當將相關內容納入各級升學考試,還可以在各類媒體開辟專欄、開設講座,提升國民整體文化素養,增加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文化是維系民族的精神紐帶。正是由于共同的文化,一個民族才有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之所以打不散、壓不垮都是因為中華文化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其次,重拾文化自信還要加強對外交流,加快文化“走出去”。我們或許不能分享石油、黃金和美元,卻可以分享文化——前者越分享越少,后者越分享越多。莫言先生之所以能拿到諾貝爾文學獎,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的作品翻譯次數多、受眾廣。我們一定要加大中華傳統文化典籍的翻譯力度,利用好孔子學院、央視國際頻道、網絡等平臺,把它們作為我們優秀文化的擴音器。使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國、認識中國,也使華人世界更加認同我們自己的文化底蘊,增強民族向心力。
再次,做好文化創意要充分了解自己的優劣勢。我們的優勢除了有良好的文化傳統之外就是我們有巨大的潛在市場,我們的劣勢則是我們缺乏先進的技術和雄厚的資本。據此,我們的文化創意應堅持走底蘊深、成本低、貼近百姓生活的路線。要深入基層,扎根百姓,汲取營養。這樣的路線不僅可以循序漸進的打開文化市場,也可以增加國民的認同感、親切感,不脫離群眾,同時還可以積累資金和技術的經驗,為大制作的影片奠定良好的資金、技術和市場基礎。
要做好文化創意產業我們還要弄清楚消費者的消費心理。文化產品和其它產品的不同之處就在于它是一種有文化內涵的、精神性的產品。國人的某些價值體系和西方人相比存在很大不同。要打開中國的文化市場,我們就要對老百姓的精神生活進行深入細致的了解,要對我國的文化傳統和習俗進行學習。文化創意產品只有扎根在文化傳統和習俗中在能夠真正的獲得百姓的認同,才能最大限度的打開文化創意的市場。
最重要的是,我們的相關的主管部門和從業人員一定要弄清楚: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是我們安身立命的基礎,文化創意產業不僅擔負著發展經濟的責任,也擔負著傳承文化,引領良好社會風氣的責任。我們一定要以對社會、對子孫負責的態度加強文化創意的引導,對一些低俗文化產品要堅決予以清除。
值得欣慰的是,我們的文化從業者已經意識到了自身存在的問題,帶著深深的危機感、責任感、使命感,許多人開始立足我國傳統文化土壤,穩扎穩打,求新求變。例如,近來河南衛視推出了一款名為《漢字英雄》的節目,就是自主版權,而且熱度不亞于那些“舶來”節目。這說明我們的從業者越來越成熟,擔負起了傳播中華優秀文化的重擔;說明我們的消費者越來越理性,亟需中華優秀文化的滋養和熏陶;說我們的傳統文化依然有著深挖的空間,有著巨大的市場。
十八大報告提出了“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目標,三中全會公報指出“文化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的要求。我們一定要結合自身情況,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樹立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走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文化創意道路,向著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宏偉目標闊步前進。為世界文化的豐富和繁榮,為文化的多元化增添更絢麗的色彩!(楊鵬飛)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3-12-30“南藝教授被撞放棄索賠”樹道德標桿
- 2013-12-30解決讓座問題不能寄望于道德綁架
- 2013-12-30完善道德“生態系統”
- 2013-12-30志愿服務彰顯社會道德力量
- 2013-12-30貼心幫扶道德模范讓好人有好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