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段時間以來,《非誠勿擾》《達人秀》《大沖關》《中國好聲音》《爸爸去哪?》等綜藝節目相繼掀起了一輪又一輪的收視熱潮,引發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細心調查不難發現,當下活躍于電視熒屏的各類節目形式都是舶來品,都是購買其它國家同類節目的創意、版權,甚至聘請部分原創制作班底。我們不禁要問,難道我們自己就沒有拿得出手的節目創意嗎?我們該如何激發中國原創文化產品創意?我們到底需要怎樣的文化節目、文化服務產品呢?
文化創意產業是指依靠創意人的創新思維,借助高科技對文化資源進行創造與提升的產業。它包括影視、動漫、網游、音樂創作、廣告設計、時裝設計等等。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以來我們的經濟迅猛發展,生產力的大幅提高推動文化發展呈現多元化趨勢,文化事業形成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良好局面。這為文化創意產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也為文化創意產業埋下了隱患。
文化創意產業作為一個新興的朝陽產業近年來迅猛發展,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確實可以成為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很多人據此認為這個產業是未來經濟的救星,很多企業和媒體開始大舉跟進,想盡早分得一杯羹。殊不知,多元化意味著豐富繁榮,同時也帶來了混亂,容易使我們迷失方向。文化創意產業在西方發達國家已經日趨成熟,但是我國的文化創意產業還剛剛起步。在這樣的條件下最容易出現的問題就是盲目跟風。
例如,國外的一些文化創意產業常常通過巨大的投資和商業炒作獲得了巨大的經濟利益,比如《變形金剛》《環太平洋》等。很多人眼紅這巨大的票房市場,一味追求場面宏大、炒作投資、明星效益,卻忽略了產品本身的內涵,使一些產品成為單純的獲取感官的刺激,而我們明顯在制造感官刺激的技術和觀念方面,又落后國外很多。又例如,國外一些媒體為了吸引公眾的眼球常常通過一些嘩眾取寵的方式,甚至通過一些反社會的方式來搞“創意”,以增加收視率和關注度。而這種手段也不同程度被我國媒體所采用,提供了不恰當的輿論導向,向公眾傳達了一種扭曲的價值觀。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3-12-30“南藝教授被撞放棄索賠”樹道德標桿
- 2013-12-30解決讓座問題不能寄望于道德綁架
- 2013-12-30完善道德“生態系統”
- 2013-12-30志愿服務彰顯社會道德力量
- 2013-12-30貼心幫扶道德模范讓好人有好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