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實力建設促進中國在新的世界秩序中的持續發展
20世紀90年代初,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曠奈首次提出“軟實力”(SoftPower)概念,引起了人們對“軟實力”的極大關注和興趣。他說:“軟實力依靠一種不同尋常的手段(既非武力,也非金錢)促成合作,它依靠的是共同價值觀所產生的吸引力,以及實現這些價值觀所需要的正義感和責任感。”按照他的觀點,軟實力是一種能力,它能通過吸引力而非威逼或利誘達到目的,是一國綜合實力中除去傳統的、基于軍事和經濟實力的硬實力之外的另一組成部分。
如果說20世紀80年代以前,世界各國的發展和在國際秩序中的影響主要依靠軍事和經濟實力的話,那么,在此之后,軟實力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中國近30多年來的崛起,根本歸因于我們的改革開放。我們的持續發展要求加強軟實力建設,以文化發展、科技創新為手段,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激發經濟增長活力。同時,我們在世界格局中地位的提高,也使我們受到世界更多關注,在世界秩序中賦予我們更多責任,也有一些人帶著有色眼鏡挑剔中國。這些也要求我們加強軟實力建設,向世界傳播中華文明,我們構建和諧世界秩序的愿景、和平崛起的發展理念,以使更多國家認同我們的價值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中國道路,以形成我們對世界的影響力,為世界作出更大貢獻。
核心價值觀是軟實力的靈魂
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說:“就中國人來說,幾千年來,比世界上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幾億民眾從政治文化上團結起來,他們顯出這種在政治文化上統一的本領,具有無與倫比的成功經驗。這樣的統一正是今天世界的絕對要求。”這種政治文化的統一源自于價值觀的統一。
價值觀是關于價值的一些基本觀點、看法和態度,如什么是價值、怎樣評判價值、如何創造價值,一方面表現為價值取向、價值追求和價值目標,另一方面表現為價值審視、價值評判和價值尺度。在不同的價值觀中,任何社會都有自己的核心價值觀,即占主導地位的價值觀,它是一個社會意識形態的主體和靈魂,作用于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從根本上制約、規范著社會的發展方向和道路,直接而深刻地影響著社會的凝聚力和創造力。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逐漸形成了差別明顯的不同階層,社會學者陸學藝研究員曾劃分為十大階層。不同社會階層的經濟成分、利益追求、行為方式、生活方式有很大差別,從而價值觀也呈現出多樣化的狀態。其思想觀念、文化意識形態的矛盾與沖突則集中表現為價值觀的沖突。由此,我們在尊重人們不同價值觀的同時,需要將其矛盾和沖突限制在一定范圍和程度內,這就要求樹立社會核心價值觀以統領和整合各種不同的利益力量,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凝聚民族力量,用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激發社會活力。充分發揮價值觀對軟實力建設的靈魂作用。
黨的十八大報告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概括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
核心價值觀對軟實力建設的導向作用。價值觀念為人的行為確定方向和維度,由此,可以使軟實力建設沿著正確的方向達到預定目標和目的。軟實力的因素體現在制度、科技、文化、管理等各方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軟實力建設向正確的方向發展,并以正確的合理的方式發揮作用。保證我們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并成為一個真正的負責任的世界大國。
核心價值觀對軟實力建設的激勵作用。軟實力建設的主體是人,核心價值觀作為一種發展理念、一種價值追求,對軟實力建設的激勵作用通過對人的有意識、有目的的活動的激勵發揮作用。需要是價值產生的根源,人對價值的自覺追求的目的,就是通過有意識、有目的的活動以滿足自身各種需要。人們對富強、民主、自由、公正的強烈需求,在人們的觀念中形成一定的價值意識和價值判斷,驅動、調節、激勵人的活動,形成價值觀念激勵人的活動的內在推動力。
核心價值觀對軟實力建設的凝聚作用。核心價值觀的凝聚作用體現為社會主義建設者的文化認同、文化肯定。有了文化認同,國家、民族、社會等共同體才能形成有凝聚力的、有序運作的有機體。文化認同是多層次的,其中最核心的是價值認同。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價值認同,能將其轉化為對人們的自覺行動,使共同體成員自覺維護共同體利益以及他們共享的價值觀念,體現出軟實力建設的向心力、合力。(朱紀華上海市檔案局局長)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3-12-25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
- 2013-07-30青少年核心價值觀教育要學會喚醒
- 2013-05-28臺江"五項特色教育"培育未成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 2012-12-11馬照南:開展志愿服務 深入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 2012-10-31武平縣司法局開展政法干警核心價值觀教育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