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府文廟是“海濱鄒魯”的標志(石勇/攝)
昨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泉州府文廟保護規劃》(以下簡稱《保護規劃》)正式獲準實施。
《保護規劃》明確了泉州府文廟的文物保護范圍和保護區劃,將分為近、中、遠三期進行規劃保護,擬搬遷保護范圍內占用古建筑的現有單位以及建設控制地帶內的多、高層建筑。
□早報記者 張素萍
明確保護區劃分近中遠三期保護
《保護規劃》明確規定了泉州府文廟的文物保護范圍,即東至明倫堂、育英門圍墻,西至蘭橋巷,南至泮宮內東西走向通道及育英門前紅圍墻,北至紅墻。建設控制地帶為:東至百源路,西至中山中路,南東段至八卦溝,西段至涂門街。
在此基礎上,根據文廟及其相關歷史環境的安全性與完整性要求,《保護規劃》明確文廟的保護區劃為: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兩級,其中建設控制地帶分為一類建設控制地帶和二類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與建設控制地帶總范圍與規劃范圍相同。保護區劃總面積13.54公頃。
建設控制地帶內建筑層數三層以下
參考《泉州市城市總體規劃(2004-2020年)綱要說明(主城區)》:民居保護有三大片,為舊館驛片、后城巷片、青龍巷片。這幾片民居在調整使用功能的同時,保存原有的建筑形式,街巷的空間和尺度還應保持原來的風貌。為保護重點文物古跡,建設控制地帶內建筑層數應控制在三層以下。
針對現狀,未來擬搬遷保護范圍內占用古建筑的現有單位以及建設控制地帶內的多、高層建筑。
根據規劃,泉州府文廟將分為多個功能區。
恢復文廟府學設公共綠化廣場
《保護規劃》稱,將以現有文廟范圍內的文物建筑及周邊相關環節作為整體進行格局保護。
大成殿以北至打錫街以南的空間,將調整為公共綠化廣場,規劃以綠化為主,結合小品與休憩設施的市民休閑廣場,豐富文廟周邊的景觀環境;
明倫堂以東的華僑大廈所在的空間將調整為府學廣場,作為恢復文廟府學的地點;
各種商業廣告標識、標牌應按統一形式、尺寸、位置安裝,不得遮蓋建筑主要外觀;
對現有21棵古樹名木進行編號登記,以古樹名木樹干為圓心,直徑5米的范圍內禁止一切破壞性活動;
對于碑石、木匾等與文廟直接相關的附屬文物,維持現有的保護方式。
清乾隆二十六年的泉州府文廟平面圖
【分期任務】
●近期(2013-2015年)
完善“四有檔案”,建立信息的收集管理機制;文物保護征地,主要是府文廟前的廣場用地改為文物古跡用地;進行保護范圍內府文廟建筑的修繕工程設計,階段性地實施工程項目;進行建設控制地帶內后城古民居的修繕工程設計;拆除府文廟西側蘭橋巷、府文廟北側以及東側的民居、建立消防通道;搬遷辦公用房至文廟廣場西側新建仿古大厝內;搬遷府文廟內的古玩市場,增加綠地。
●中期(2016-2020年)
繼續進行建設控制地帶后城古民居的修繕工程設計;建設控制地帶內不協調建筑的搬遷、拆除、改造;建設控制地帶內電線遷埋,景觀整治等,完善基礎設施;形成完善的展示系統,包括入口區、服務區、展示區,形成展示路線,配置相應的設施。
●遠期(2021-2025年)
搬遷府文廟東側的華僑大廈,恢復與文廟相結合的府學空間;全面實現府文廟保護、管理、監測與研究的現代化,建立國內領先的儒家文化與海上絲綢之路管理與研究結構。
【背后】
數易其稿 八年定方案
2005年,泉州府文廟文物保護管理處與陜西省文化遺產保護規劃設計研究院簽訂合同,委托該院編制《泉州府文廟保護規劃》。2010年4月初步完成《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泉州府文廟保護規劃》成果文本。
2010年,福建省文物局邀請中國文物信息咨詢中心在泉州召開《泉州府文廟保護規劃》評審會。專家們就保護規劃成果進行審查,提出許多建設性的意見。2010年9月,《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泉州府文廟保護規劃》成果文本終于出爐。
2013年1月,國家文物局原則同意該規劃,并提出修改意見。在進一步修改后,形成正式成果文本。2013年9月6日,《泉州府文廟保護規劃》正式獲準實施,為泉州府文廟的有效保護管理與合理有序利用提供了科學依據與法律保障。
【鏈接】
泉州府文廟始建于唐開元末年,北宋太平興國初移建今址,整體建筑由孔廟和府學兩大建筑構成,并附以鄉賢名宦諸祠。其規模宏大,氣勢宏偉,布局嚴整,是“海濱鄒魯”泉州的標志。2001年6月,泉州府文廟成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報道>>>
再現左學右廟 勃興“海濱鄒魯”
清代泉州府學宮平面圖 (葉舒雯 翻拍)
日前,省政府批復同意公布《泉州府文廟保護規劃》,要求省文化廳會同泉州市人民政府具體組織實施,該規劃將對保護范圍內多個文物建筑進行修整,將搬遷或拆除周邊影響文廟風貌的建筑,力爭恢復全貌;并計劃打造府學廣場,作為恢復文廟府學的地點。“《泉州府文廟保護規劃》的正式獲準實施,為泉州府文廟的有效保護管理與合理永續利用提供了科學依據與法律保障。”泉州府文廟文物保護管理處主任何振良表示。
□本報記者 葉舒雯
歷史追溯 東南地區最大文廟建筑群
泉州府文廟始建于唐開元末年,北宋太平興國初移建今址,整體建筑由孔廟和府學兩大建筑構成,并附以鄉賢名宦諸祠,規模宏大,氣勢宏偉,布局嚴整,是“海濱鄒魯”泉州的標志。在歷史發展中,逐漸成為我國東南地區規模最大的文廟建筑群與東南沿海乃至東南亞地區儒學文化傳播的重要基地。2001年6月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8年列為福建省重點涉臺文物。
府文廟內至今完整地保存著清代的成套祭孔樂器、禮器、祭器、舞具,其主體大成殿是典型的宋代重檐廡殿式、抬梁式木結構,代表了當時最高的建筑規格。
泉州府文廟保護規劃展示圖(葉舒雯 翻拍)
現狀直擊 部分建筑被損毀侵占
府文廟由孔廟、府學、祠堂三部分組成,現存有泮宮門、大成殿、明倫堂、蔡清祠等18座古建筑。
作為廟、學合一的整體,府文廟自北宋太平興國移建今址以來,至今基本保持著建成時期的規模和風貌,但近年來,隨著城市發展,部分建設活動影響到了文廟的完整性,特別是部分新建筑的形式、高度、尺度、色彩等方面與文廟整體風貌不相協調,從而破壞了文廟原有的空間尺度與格局。
除孔廟和府學范圍內建筑基本保持原狀、位置未發生變動外,如今,府文廟欞星門及部分祠堂建筑損毀,還有一部分被現代建筑侵占了原有位置,如明倫堂東側的祠堂用地被華僑大廈和泉州中國旅行社等現代建筑占壓,蔡清祠等部分文物建筑被改造為商業或其他功能,造成了府文廟孔廟、府學、祠堂三合一格局遭到破壞,其左學右廟的文化遺存也未能全面繼承及延續。
整治改造 將改造后城街民居
根據文廟及其相關歷史環境的安全性與完整性的要求,文廟的保護區劃為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兩級。其中,保護范圍東至明倫堂、育英門圍墻外擴5米;南至八卦溝以南,入口牌坊處至涂門街;西至西廡圍墻外擴10米;北至打錫街。一類建設控制地帶東至百源路,南至涂門街,西至中山中路,北至打錫街;二類建設控制地帶為一類控制地帶南北兩側向外擴50米,東西到道路外沿。
具體的建筑環境整治措施為:
保持現狀——針對與府文廟風貌協調的建筑,主要集中在后城街兩側的傳統民居和仿古建筑及蔡清祠南面的建筑;
搬遷——針對廟內借用古建筑的單位和廟外與文廟風貌不協調的建筑,為主搬遷保護范圍內李文節祠、莊際昌祠、蔡清祠、崇圣祠內借用古建筑的現有單位以及建設控制地帶內的水利水電局宿舍、華僑大廈、泉州中國旅行社等多、高層建筑;
拆除——針對保護范圍內緊鄰文廟,影響文廟安全的建筑以及影響文廟景觀的構筑物,主要有文廟西、北、東三面的住宅及商業建筑;
降低高度并改造——針對建筑層數過高,不符合城市總體規劃要求且外觀形式與文廟風貌不協調的建筑,主要是文廟所在街區東、南、西、北四個角的多層建筑;
外觀改造——針對建設控制地帶內與府文廟不協調的建筑,從建筑外觀材料、形式等方面進行改造,主要是中山中路以東的民居和后城街兩側的民居。
在此基礎上,將府文廟大成殿以北至打錫街以南的空間調整為公共綠化廣場,規劃為以綠化為主,結合小品與休憩設施的市民休閑廣場,同時沿文廟西圍墻增加綠化帶,豐富文廟周圍的景觀環境;明倫堂以東的華僑大廈和泉州中國旅行社所在的空間調整為府學廣場,作為恢復文廟府學的地點。
古建筑修整 多個文物建筑將維修
根據規劃,未來需要進行現狀修整的文物建筑主要包括大成門、育英門、東書齋、西書齋、明倫堂,以及金聲門、玉振門、東廡、西廡、泮宮門、蔡清祠、莊際昌祠、李文節祠、崇圣祠,這些建筑將主要以加固處理為主,維修變形、損傷、缺失的部分。
經過整體改造的府文廟展示區,除展示文廟古建筑群原貌,還將設置古代教育展覽、歷史名人紀念展覽以及祭孔拜廟等傳統文化活動展示,預計一年可接待的旅客容量為32.05萬人,其中府學路以北還將增設停車場。
部分規劃分期
近期(2013年-2015年)——
府文廟前的廣場用地改為文物古跡用地;
進行保護范圍內府文廟建筑以及建設控制地帶內后城古民居的修繕工程設計,階段性實施工程項目;
拆除府文廟西側蘭橋巷、府文廟北側以及東側的民居,建立消防通道;
搬遷辦公用房至文廟廣場西側新建仿古大厝內;
搬遷府文廟內的古玩市場,增加綠地;
健全府文廟功能設置,逐步完善孔廟、府學、祠堂的功能;
中期(2016年-2020年)——
繼續進行建設控制地帶內后城古民居的修繕工程設計,階段性地實施工程項目;
建設控制地帶內不協調建筑的搬遷、拆除、改造;
形成完善的展示系統,包括入口區、服務區、展示區,形成展示線路,配置相應設施;
遠期(2021年-2025年)——
結合相關城市規劃,搬遷府文廟東側的泉州中國旅行社和華僑大廈;
全面實現府文廟保護、管理、監測與研究的現代化,建立國內領先的儒家文化與海上絲綢之路管理與研究機構。
來源:泉州晚報
相關報道>>>
泉州府文廟保護規劃方案獲批 大成殿年內將修繕
東南網10月30日訊(海峽都市報閩南版記者 吳月芳)今后,泉州府文廟的保護與規劃有了量身定做的“緊箍咒”,在13.54公頃的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內,周邊建筑風貌應與文廟相協調。
醞釀8年,《泉州府文廟保護規劃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日前由福建省政府批復,同意由省文化廳和泉州市政府組織實施。
泉州府文廟文物保護管理處何振良主任介紹,泉州的31處全國重點文保單位,此前只有南安蔡氏古民居制定了保護規劃。
各階段實施重點
近期:完成規劃的編制、報批、設立界樁;進行文物保護征地,主要是文廟廣場用地改為文物古跡用地;拆除文廟西側蘭橋巷、北側及東側民居,建立消防通道;搬遷文廟內的古玩市場、增加綠地等;
中期:繼續實施修繕工程設計,對不協調的周邊建筑進行拆遷、拆除、改造;
遠期:主要將恢復與文廟相結合的府學空間,建立國內領先的儒家文化與海上絲綢之路管理與研究機構。
三個圓圈 圈定保護范圍
泉州府文廟是我國東南地區現存規模最大的孔廟建筑群,包含宋、元、明、清四代建筑形式。2001年6月,文廟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起,泉州府文廟文物保護管理處委托陜西省文化遺產保護規劃設計院制定保護規劃,幾年來數易其稿。今年年初,獲國家文物局發文批復。
文廟所在區域為古城片區,其規劃的制定參考了《泉州市城市總體規劃(2004—2020年)》。如,泉州古城城市空間考慮到小尺度、小比例、小體量的建筑尺度,文廟區域建設控制地帶內的建筑層數也被要求控制在三層以下。
根據方案,文廟的保護區劃為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其中建設控制地帶分為一類和二類,保護區劃總面積為13.54公頃,最重要的保護范圍為3.59公頃。
周邊建筑 分期分批改造
方案將保護規劃期限分為近期、中期和遠期。近期為今年至2015年;中期為2016至2020年;遠期為2021年至2025年。
文廟周邊建筑被指規模、色彩與文廟古建筑嚴重沖突。如,目前一層臨街商鋪建筑高度超過文廟,且距文廟建筑太近,存在消防隱患。東側華僑大廈及泉州中旅建筑過高,形式現代化,破壞了文廟原有的孔廟、府學、祠堂三合一的格局。
規劃指出,文廟西側民居應以三層以下建筑為主;在保護范圍區域內,將拆除、搬遷危害文廟安全或影響景觀風貌的建筑物。在建設控制地帶,計劃對環境風貌有影響的建筑進行分期分批改造,使之與文廟環境相協調。
泮宮老屋頂 將永久展示
本月底,泮宮牌樓修繕工程將完工,原有的鋼筋水泥仿木結構屋頂將整體挪至文廟廣場欞星門與蔡清祠中間原有的草坪上。今后,22噸重的大屋頂將在這里永久展示。
泉州府文廟文物保護管理處何主任說,原來的門樓是1914年由南安愛國華僑李功藏捐建的。大屋頂記錄了泮宮古建筑的歷史,永久展示可以讓人們了解民國早期如何在古建筑上使用水泥材料,最大可能保留門樓的歷史信息和文物價值。
22噸重的龐然大物如何挪至百來米外的草坪上?何主任說,會在路面上鋪設大塊的鐵板,用滾軸一點點地挪動過去,移動的工程在本月底至下月初進行。
文廟主體建筑大成殿修繕,近期也將啟動招投標,最快年內動工。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3-10-24聽我講文物
- 2013-10-15福州上下杭90多處文物單位將修復 啟動安防技防施工
- 2013-09-27福建省文物人為破壞時有發生
- 2013-09-06處處傳奇的晉江千年古村 探秘潘湖村文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