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大愛,耀中華美德,炫博愛人生。近期由中國文明網絡發布的“德耀中華公益廣告”之“當代中國二十四仁”,選取二十四位當代中國的“仁者”形象,以鮮活和立體的個體表現形式,在突顯他們的先進事跡與大愛光輝之中,彰顯出“仁”在當代中國的時代內涵,充分的展現了時代中國的文明力量。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今天,人們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利益。文化斷層給了當今中國人追逐虛幻的心靈,在利益的驅使下有些人幾乎只認錢不認人,人情味越來越來淡。各種公益性設施也都以變相的方式獲取利益,一些社會服務機構,更是變本加厲收取所謂的服務費。維系生命的鏈條信仰——仁者愛人,也在物欲橫流追求的社會現實中逐漸淡化,惟我獨尊似乎在統領著人之初性本善的心扉。何謂仁,仁者人也;人者,心之主;心者,思慮也。兩千五百年前孔子就提出仁者愛人。如果我們將‘仁’字做一番透析,就會發現‘仁’是由‘人’和‘二’組成的。寓意兩人以上者相互慰藉安撫、同情施恩。一個不懂得仁愛的人同時也無法得到別人的尊重,仁愛是相互的,是一個人良好品性的體現,以一愛待別人也給自己留下一方純凈的天空。仁者愛人,這是維系一個民族發展的紐帶,也是我們中華兒女的民族信仰,更是中國古老文明不曾中斷的根本原因。
“仁”中國古代一種含義極廣的道德范疇,孔子把“仁”作為最高的道德原則、道德標準和道德境界。孔子之“仁”對社會文化的影響第一仁學是一種無聲教育,自古至今為我們誦讀朝拜無形之中造就無數優秀的中華民族兒女,在他們身上我們看到了仁愛所散發的光芒。在歷史的大江波濤中,激勇起千帆的英雄人物岳飛,鄭成功,戚繼光,誓死守衛邊疆,精忠報國;屈原,文天祥,滿懷忠心為復國,淚灑熱土。他們的精神繼傳至今,他們的崇高事跡,令人拍案驚起,感嘆不已。今天我們又看到了終生奉獻的申紀蘭、仁心大愛的郭明義、清貧節儉義演助學的叢飛、勞累殉職的沈浩……這一個個“當代中國二十四仁”里的道德楷模,用平凡普通的舉動展現著無邊無際的大愛,用一絲一毫的身邊小事,成就著他們鮮活的大“仁”。這種無言的教育住進了我們內心的深處,讓我們看到了延續中國文明的希望,也看到了偉大的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崇尚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仁”傳統美德的復蘇,從中也體現了禮儀之邦——仁義禮智信的傳承,并將世代傳頌。
在生活中我們其善雖小,但卻昭示著生命價值的完善與流露。“當代中國二十四仁”,這極具代表性的24個好人故事,就生活在我們身邊,他們的美德就像一盞明燈,指引我們前行的方向。仁者大愛,就讓仁者之心敘述我們心中的善,詮釋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讓仁者之心傳遞社會的愛,展我文明中國之風采。(賀順芳)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0-04-13教育家被神秘化 教育家應該是知者仁者
- 2008-01-21仁者無敵:孟子的人生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