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流,廣西東南部的一個縣級市,近些年來民間公益慈善事業風生水起:成為廣西民間捐資助學最多的縣(市),成立全國第一個鄉鎮級慈善機構、廣西規模最大的民間基金會。歷年來,北流形成了重商、扶商、親商的社會氛圍,鼓勵企業家們在發展的同時,投身于社會公益事業。但是,又要分清政企界線,建立“政社分離”的新型管理模式。在發展公益慈善中,北流政府只在制度、法律和政策等層面給予引導和扶持,不參與具體運營事務,保證獨立、公開、透明和專款專用,形成公益慈善的社會信用。現目前“好人社會”,已經成為北流城市人文精神的新名片。(中國文明網)
面對各地道德模范和身邊好人的不斷涌現,人們對道德與愛的堅守有了深入的認識,可是想要把這種堅守從“量變”帶為“質變”卻又是一件實施起來倍感艱辛的事情。然而每個地區都有一定的文化差異,困難對于每一個人也擁有著不同的啟迪。今天當人們走進廣西北流感受那股集體公益和慈善彰顯的全民力量時,誰能不為這社會中涌現出來的小市民公益傳遞而深深的感動呢?試問,當做好事兒成為了一個地區的標識甚至是當地人民的集體信仰時,誰還能忽略了這代代相傳的精神文明內涵?
可是每一次成功都得講求發展策略,仔細反思這慈善事業的紅紅火火,卻又不僅僅是星火相傳的人文關懷這么簡單,有一就有二,有二才有三,做慈善講究的是細水長流,可是怎樣才能讓公益慈善源遠流長卻又是人們需要探索的一個問題,也是北流之所以能夠托起慈善公益這精神高地的主要原因。
回首北流慈善事業的風生水起,人們不難看出這“重商、扶商、親商”背后所凝聚的人文關懷。一個城市的經濟大多由工商業帶動,而在工商業的發展中商人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倘若商人懂得感恩,懂得飲水思源,那么以工商業推動城市發展將是一件非常有利的事情。倘若商人愿意用自己的行動來感染社會中每一個人,把公益放在利益之前,把愛心融入文明發展,那么全民精神建設便會形成點帶面的突破和擴散。面對經濟托起的建設高地,人們不得不承認,有了商家在各方面的支持和傳遞,城市慈善事業將會走上更高的臺階。人們也會在經濟的豐盈中享受到人與人之間那“雪中送炭”的人文關懷與感動。這就是大愛的傳承,文明的延續,構建好人社會的必要條件。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3-08-12英國上議院副議長徒步800公里進行慈善募捐
- 2013-08-09晉江市慈善總會成立11年來支出善款8.34億
- 2013-07-31慈善組織不是退休官員“俱樂部”
- 2013-07-31荒唐的轉捐與“只收不退”的慈善
- 2013-07-31最好的慈善是助人自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