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7月1日報道(福建日報記者 郭政 實習生 邱冬勇)
??? “微公益”到底是什么?學界尚無明確的答案。
發現身邊微小的社會需求,把愛心付諸行動,人人皆公益;瞄準社會新需求,創新公益新模式,與傳統公益模式形成互補;借助微博等互聯網平臺,吸引更多人關注身邊的公益。業內專家表示,這是微公益的三大特征。
日前,記者對省內的三個微公益項目做了一番調查,發現正是這種“點滴之善”,見證著民間自發公益事業的發展。但記者同時發現,即便是微公益,也并不那么隨意,發起者有收獲,有困惑,有喜悅,也有陣痛。
一個人的公益要用力,更要借力
一個人可以做公益嗎?80后青年馬斌的答案是:可以。
2008年,福州青年馬斌在武夷山旅游時不慎丟失了一箱行李,通過多種途徑尋而不得。上網搜索之后發現,省內沒有一家正規的失物招領網站。他試著查看了省外的相關網站,發現大部分收費。
馬斌認為,純公益不能收費。于是,2009年11月,他個人運營的福州失物招領網上線。經過3年多的探索,現在,平均每天至少有一人通過他的網站找到失物。“一個人也可以做公益。”馬斌堅信。
然而,如今,他卻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一方面,網站管理消耗眾多時間精力,家庭和工作卻也要兼顧,這讓他不能“進”;另一方面,如今的失物招領網漸漸成為市民尋找失物的主要網絡平臺,沉甸甸的責任讓他不能“退”。
馬斌試圖通過網絡招募一些志愿者。但由于沒有報酬,又要投入大量時間精力,一批又一批志愿者陸續離開。他的最終設想是建立一個線上線下互動的招領系統,將網站和機場、火車站、公交公司、出租公司、超市等現有的失物招領處相連。但現狀卻離夢想很遠,大家責權分明,熱心有限,不能形成有效聯動。
想放棄卻又不甘心,想發展卻又力不從心,這是馬斌的現狀。該怎么辦,他也不知道。
“一個人的公益要用力,更要借力。”廈門大學公共事務學院的張洋勇老師認為,與官方公益不同,微公益的最大特征是門檻低,人人可公益。眾多“一個人的公益”是微公益的堅強基石,可匯集成強大的溫暖力量。但“一個人的公益”缺乏資金、專業度及社會資源保障,極易遭遇瓶頸。面對瓶頸,要多想想如何借力,多尋求惠及者、關注者、主管者等關聯者的支持。以失物招領網為例,要多借用關聯企業、市場化網站、政府部門的外力。
“如果個人是蜘蛛的話,更應發揮蛛網的力量。”張洋勇作了這樣的類比。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3-06-28福建“螢火蟲計劃”:一個民間公益組織的三問三答
- 2013-06-25杭州微公益面館開張 “有困難吃面不收錢”
- 2013-06-25“有困難,吃碗面不收錢”:杭州“微公益面館”開張
- 2013-06-24石獅熱播公益廣告 傳遞“正能量” 引導新風尚
- 2013-06-21福建媒體積極刊播“講文明樹新風”公益廣告 營造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