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謙恭成為社會的標簽
http://www.caoliu14.com?2013-05-16 14:08? ?來源:馬鞍山文明網
我來說兩句
謙恭是人類的一種美德,對他人的謙恭,是平等、友好、愛護、幫助、關心和尊重,是文明社會所必須的交往方式,是現代人必備的一種素養。
謙恭不僅是一種姿態,而是一個人內在品德和修養的高度表現。它不因學問博雅而驕傲自大,也不因地位顯赫而處優獨尊,相反,謙恭者學問愈深愈能虛心謹慎,地位愈高愈能以禮待人。中國是禮儀之邦,是否謙恭溫和,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禮貌來衡量的。在工作和生活的時候,只有注意自己的禮貌舉止,才能避免與他人產生摩擦,讓自己更受別人和社會的歡迎。
謙恭禮讓,是中華民族的重要道德品格,是一種和諧處世的禮儀,更是一門溝通的藝術,它的情感基礎是真誠與信義,因此它不同于一般的“虛玄客套”,與口蜜腹劍、阿諛奉迎更有著本質的區別。前者表里如一,目的在通過謙讓利人實現人際和諧,后者表里不一,好話和退讓里包藏著利己的禍心。
謙恭禮讓,是我國傳統禮儀文化的要旨精髓,不論是對社會的發展,或是個人的成長,都有著很重要的現實意義。孟子說:“辭讓之心,禮之端也。”荀子也說過“讓,禮之主也。”在待人處事上能做到謙恭禮讓,是仁愛、忠恕、孝悌、誠信、禮義、廉恥諸多美德的綜合體現。品悟“謙恭禮讓”禮儀規范,它是一種大仁大愛的圣賢境界,憂國憂民,“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它是一種坦蕩無私的仁者情懷,克己利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它是一種忠恕寬容的君子風度,“忍人所不能忍,容人所不能容,處人所不能處。”它是一種超世脫俗的處世智慧,看破了人世間名利得失,“寵辱皆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唯求“禮之用,和為貴”。謙恭禮讓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人精神面貌和文化素養程度的突出標志。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相關新聞
- 2013-05-09溫良恭儉讓——做謙恭有禮的中國人
- 2013-05-07莫拔高好人事跡 追求"真善美謙恭禮"實現中國夢
- 2013-05-07追求“真善美謙恭禮”,實現“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