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線要靠全社會共同堅守,規則也要落實到每個人的堅守上,讓人心和人性回歸正常,才能托起良善社會的希望。
據媒體報道,在山東濰坊地區農村,長期存在著違規使用劇毒農藥“神農丹”種植生姜的現象。因為毒素能在種植物上停留四五個月,且對水庫水質和地下水安全造成威脅,“神農丹”多年前就被禁止用于蔬菜種植。當地姜農表示:“這種藥挺厲害的,我們自己吃的姜不使這種藥,另外再種一溝。”
“我們自己不吃這個”,這樣的話非常可怕。這是道德的問題,是人的問題。為追求利益最大化而不擇手段、罔顧他人健康和生命,正是人出現問題的惡果。易毒而食,就像鴕鳥把腦袋扎進沙土里,最后的結果只能是毒毒相扣,誰也逃脫不了毒害。
食品安全問題,是整個社會道德鏈條中的一環。如果人們不能在職業范圍內堅守道德本分,做出有良心的產品或成果,而是心存僥幸,覺得自己做出的壞東西不是禍害自己,那么整個社會就會陷入一種可怕的惡性循環。比如,教育不誠信的失敗者可能制造有毒有害食品,醫療不誠信的受損者可能會危害教育領域的公平公正。
倫理底線要靠全社會共同堅守,制度和規則也要落實到每個人的堅守上,需要最大限度地激活個體的力量。也正因此,無論是想要改善食品安全現狀,還是改變各個行業的誠信狀況,都絕不可忽視重建社會底線的力量。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一個簡單而樸素的道理,也是使人類社會發展、文明延續的基本推動力。在人類社會中,個人作為人類的一分子而存在,個人的生存安全、物質利益、精神生活都是相互依存的。人與人之間應該是相愛的,人人都應該在自己的職業范圍內體現道德,應該在社會上愛他人,這也體現了社會的和諧。
如果我們每一個人都將心比心、良善待人,那么人與人之間就會減少矛盾,減少怨恨,減少互相損害。要做到這一點,人的道德文化素質十分重要,所以,提高人的文化知識水平,提高人的道德素質,是亟待解決的問題。中國古代十分重視“禮”“樂”的教化,“禮”和“樂”的社會功能其實都是能使之與人保持和諧與協調,使人的內心保持平衡,從而使人的精神與行為比較合乎人性的要求。
拿出自己的仁心和誠心,讓人心和人性回歸正常,才能托起良善社會的希望。(華 羽)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3-03-26“習慣性侵權”期待商家良知覺醒
- 2012-11-09見義勇為受益人答謝制喚醒了社會良知
- 2012-09-11教條化解讀見義勇為是對良知的玷污
- 2012-08-02舌尖上的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