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啟瑞:昏迷中大喊“催化劑”
【名片】
1914年出生,中科院院士、廈大化學化工學院教授,物理化學家、催化專家
蔡啟瑞昨日并未現身領獎,廈大化學化工學院介紹,近兩年,蔡啟瑞一直在醫院住院休養,所幸的是:他現在病情穩定。
很多人相信,蔡啟瑞沒有“敵人”。臉色蒼白、說話低柔的蔡啟瑞,憑借自己的學術,以及淡泊名利的厚道人品,讓大家心服口服。
>>學術簡介
為了祖國需要,年過四十轉行
這位科學家用自己的方式愛國。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新中國的化學工業和煉油工業還十分落后,要改變這一現狀,催化科學是關鍵。但是,我國的催化科學當時基本上還是一項空白。
雖然已經在結構化學小有名氣,但是,在看到國家的需要,時年44歲的蔡啟瑞決定轉行從事催化研究,對于一位自然科學家來說,在這樣的歲數要調整研究方向,需要付出很大的勇氣——意味著一切要從頭開始。
蔡啟瑞通過夜以繼日的工作,完成華麗轉身,成為公認的“中國催化科學研究與配位催化理論概念的奠基人和開拓者”。在蔡啟瑞諸多學術成就中,固氮模型尤為亮眼。
氮是農作物的主要食糧,一個多世紀前,人們就發現豆科植物如花生、大豆等,不必施氮肥也能生長,豆科植物的根瘤內有一種具有特殊催化能力的蛋白質——固氮酶,它能把空氣中游離的氮固定下來,轉變為氨,為豆科植物自身提供養料。這種本領引起了科學家們的興趣——如果能用化學模型來模擬生物固氮,那么豆科以外的植物不用施肥也能生長,因為空氣中就含有氮。
上個世紀70年代,蔡啟瑞從催化角度率先提出了模型,被國內外科學家評價為提出的同類模型中,對活性中心結構及其參數描述最透徹、最合理的一個模型。
近些年,蔡啟瑞逢會就必講催化在解決能源資源短缺中的作用,他說,只要我還能動,腦子還能思考,我就要出來,去推動這些項目的研究。
蔡啟瑞在廈大領銜創建中國高校第一個催化教研室、廈大第一個國家重點實驗室。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3-04-02莆田文明過節:不比闊氣比貢獻 不唱舊戲唱新詞
- 2013-03-31周恩來為何喜歡茅臺 因其“革命貢獻” 為戰士們療傷
- 2013-01-31晉江代表團審議政府工作報告 為發展做貢獻
- 2012-12-27福建日報評論員:在加快福建發展中貢獻青春力量
- 2012-12-21尤權:為福建發展和人民幸福貢獻我的綿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