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世杰在為病人取藥。
[核心閱讀]
3月1日,建寧縣均口鎮修竹村,村衛生所醫生饒耕賢忙碌不停,近來忽高忽低的氣溫,讓不少孩子都患上了感冒。而在溪口鎮高圳村,村醫羅麗英的診所里卻空無一人,她只能上網來打發時間。
同樣都是農村診所,同樣都是鄉村醫生,為什么會有如此差異呢?他們的工作、生活狀況如何?記者對建寧的鄉村醫生展開調查。
調查一:
群眾受益,村醫增收
均口鎮修竹村63歲的村醫饒耕賢已經“退居二線”了,診所的經營,他已經在去年全部移交給了兒子,自己在診所里幫忙,兒子每月給他發工資。
饒耕賢在鄉村醫生這個崗位上已經工作44年了,說起早年的工作情形,他用六個字來形容:“一根針,一把草。”針灸和草藥成為當時鄉村醫生的主要治療手段,聽診器、體溫計和藥箱,是鄉村醫生的“三寶”,但藥箱里的藥品通常只有10多種。
饒耕賢說,人生中最風光的時代,就是現在,“藥品齊全,設備也多,政府還發給補助和津貼。”
從2005年起,建寧縣開始對全縣鄉村醫生發放村醫補助,每月60元。從2009年起,又上漲到100元。從2010年起,對承擔公共衛生服務的村醫,再按照工作量的多少,每年發給2000多元到8000多元不等的津貼。僅去年,饒耕賢兩父子領到的村醫補助和公共衛生服務津貼,就有6699元。
饒耕賢的診所設在家里一樓,藥房、處置室、病房一應俱全。早在2004年蓋新房時,饒耕賢就把這些全都規劃好了,算是村級診所標準化建設的雛形。第二年,三明地區各縣衛生局的代表還到他家開過現場會。
饒耕賢所在的修竹村是個大村,戶籍人口2700多人,再加上鄰近的壟源村和企業里的工人,診所所覆蓋的總人口達到3000多人,但只有饒耕賢一位村醫。人口多,病人自然多,加上診所藥房藥品齊全,一年下來,饒耕賢診所的收入有七八萬元。
去年開始,饒耕賢把診所移交給學醫的兒子管理。饒耕賢的實踐經驗,加上兒子的醫學理論,讓村民們很是信任,盡管實行新農合后,有些病人流向鎮衛生院,但對饒耕賢的收入影響不大。眼下,饒耕賢甚至希望,能為診所配備簡單的生化檢測設備,服務患者。
“我的收入增加了,但普通群眾也有好消息。”饒耕賢說,從今年開始,村民到診所看病,新農合也能報銷了,今年還要取消藥品加成,實行基本藥品 “零差率”,其中的差價部分,由政府補貼。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3-02-26“寶貴”的財富觀 南安一鄉村醫生接診大半不收費
- 2013-02-25榕漳港一鄉村醫生收藏近4.5萬張全國各景點門票
- 2012-11-23大都市里的鄉村醫生
- 2012-11-14“最美鄉村醫生”安溪福山村吳福省 堅守大山5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