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福建日報2月25日訊(記者 程枝文 通訊員 陳鑫煒)
“大妹子,寶寶支氣管炎犯了,別再讓她著涼了。”
“陳阿婆,您今天的血壓高了,需將原來每天2次用藥改為3次,3天后再來測一下。”
……
2月19日下午,天空飄著細雨。南安東田鎮彭溪村柿腳自然村72號診所里,陳寶貴手上的活還沒忙完,急促的電話聲又響了起來。
下午4時40分,陳寶貴換下白大褂,披上雨衣,捆好藥箱,摩托車馬達聲響起,出診對象是患有頸椎病的70歲老人陳巧秀。記者也跨上摩托車后座,一邊在村間小道上顛簸著,一邊和陳寶貴聊了起來。
彭溪村離南安市區十幾公里,經濟落后,去年村民人均收入才5000多元,3000多名村民居住分散,就醫很不方便。“村頭到村尾的路就有6公里長,盡管診所設在村中心,但平日村里大都是老人、婦女和小孩,其中多數不會騎車,所以電話一響,我就騎上摩托車出診。”陳寶貴的診所開了10年,摩托車騎壞了3輛。
每天接診30多號人,大半不收費
來到陳巧秀家,幾聲敲門后,見無人應答,陳寶貴推開大門,徑直走進老人的臥室,熟悉得像在自己家。“老人的兒子常年在外地,平時只有兒媳婦在家。她正出門辦事,老人病痛又犯了,所以打來電話,讓我上門瞧瞧。”
將老人扶下床,涂了些藥,陳寶貴開始幫陳巧秀推拿起來。“到外面治療一次要花幾十元,他只收幾塊錢,太貴了我們老人舍不得治。”陳巧秀這幾天頸椎病犯了,頭痛得下不了床,推拿20分鐘后,老人感覺好多了。
“寶貴行醫有兩大特點,一是問診時間長,二是收費價格低。” 有村民替陳寶貴算了筆賬:每天接診30多號人,大半不收費,其余收費在1元至20元之間,剔除房租、水電、醫療成本等,他每月的收入不超過2000元。
其實陳寶貴的家底并不厚,父母都是農民,兄弟4人讀書花了不少錢,一家子前些年才把欠債還清。而原本,陳寶貴可以過上更好的生活。
1980年出生的陳寶貴從一所中專的臨床西醫專業畢業后,來到浙江當了2年兵,是部隊衛生員。2001年,他在晉江內坑鎮開了一家診所,生意不錯,當時一天就有近百元收入。
2003年,回家探親的陳寶貴正和父母拉家常,突然從廚房傳出驚叫聲,他趕忙沖進廚房一看,懷有身孕的大嫂半截手指留在了砧板上,鮮血直流。他抱著嫂子直奔村診所,因設備不齊,村醫不敢動手術,等到送到市醫院時,嫂子險些流產。
這件事對陳寶貴的觸動很大。“村里醫療水平低,交通不便,村民們經常小病拖成大病,碰到急診更難辦。”陳寶貴想了一夜,第二天回到晉江,便把診所轉讓了出去。
陳寶貴在彭溪村的診所很快開起來了,可村民擔心年輕醫生沒經驗,剛開始鮮有人上門求診,他只得上門一戶戶發名片。此后,只要村民來電話,陳寶貴便立刻騎摩托車上門服務,或及時救治,或請教專家。陳寶貴的手機里,存有十幾位省市醫療專家的電話號碼。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3-01-30石獅組織衛生系統給返鄉外來工進行免費義診
- 2013-01-25武夷山市志愿者義診下鄉 關愛農村中老年人
- 2013-01-14熱心醫生自駕到惠安義診 老人們可免費取藥
- 2013-01-06武平縣醫院“黨員診室”開展義診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