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下午,武警廣州支隊船艇大隊副政治教導員鄭益龍,外出途中勇救落水青年陳永標,自己卻不幸被激流沖走;3月6日,蘭州軍區某工兵團退伍士官張森為救跳河輕生女子壯烈犧牲。在50年后的今天,兩名軍人用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學習雷鋒的贊歌,在神州大地再次掀起波瀾。
網友贊揚他們“用偉大的壯舉詮釋這個社會的正能量,用簡單的舉動喚醒那些冷漠的人心,用年輕的生命感動我們珍惜生活尊重生命。”
我們慶幸,在很多危急時刻,我們身邊總是會有英雄站出來,總有一種力量讓我們熱淚盈眶,也總有一種精神讓我們感佩至深。善是人類最偉大的德性
,正是無數的凡人善行,讓我們對“先進”、“模范”、“英雄”、“雷鋒”有了更新更深的理解,也讓我們有理由堅信:在我們的社會中,向善的道德力量深厚而博大。
曾幾何時,一些道德的雜音困惑著我們,讓我們質疑人性、質疑道德、質疑善念,質疑生活的美好,讓大家對見義勇為之聲噤若寒蟬。這個社會正變得冷漠與陌生,近年來,一些領域出現的道德失范現象加劇著民眾的道德焦慮,對多數人的不信任使得每個人都生活在謹慎和相互提防中。
然而,我們卻從救人英雄鄭益龍、張森的身上,看到了“雷鋒”的身影。如今越來越多的感人事跡,驗證了人間的愛之不滅。面對人民群眾生命安全的考驗,英雄鄭益龍、張森等英雄用平凡而又偉大的一躍,詮釋了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傳統美德,讓我們看到見義勇為者者的風采,從而變得更加自信,更加從容。
從 1963 年毛澤東發出 “ 向雷鋒同志學習 ”
的號召,半個世紀以來,中國社會一直都將雷鋒精神作為公民道德建設的價值坐標。隨著時代的變遷,雷鋒精神也在悄然走進普通百姓的視野,在我們身邊的凡人善舉中得以體現。恰恰就是這些“小人物”的平凡而又不平凡,贏得了無數人的崇尚和敬重,讓我們看到了一種道德的堅守,這就是對21世紀“雷鋒精神”的最好注釋。
“學雷鋒”是一種“道德”舉動,無論社會多么浮躁、功利之風如何盛行,助人為樂、與人為善始終存在,“雷鋒精神”一直伴隨在我們的左右,并且照進了更多人的心靈。我們根本不用太理會“雷鋒叔叔沒戶口,三月來了四月走”的調侃,因為這些一個個“草根雷鋒”的故事正在為中國的社會道德建設集聚社會的正能量。(薛進)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3-03-13“愛心接力”彰顯社會正能量
- 2013-03-12省質檢院職工拾金不昧 高尚行為傳遞“正能量”
- 2013-03-05雷鋒精神與時代同行:助人為樂 釋放正能量(圖)
- 2013-03-05《青春雷鋒》全國公映 影帝成泰燊傳遞正能量
- 2013-03-04向善向上向前 積聚起道德建設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