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原因分析
造成基礎設施、城鄉環境、公共秩序、市場環境、市容市貌等方面問題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思想認識有差距。精神文明建設能夠支持、推動物質文明不斷的發展和進步;精神文明創建也是一項民心工程,能夠使廣大人民群眾在享受物質文明的同時,得到更多的精神享受。當前,武平縣許多干部群眾甚至部分領導干部沒有認識到這一點,在實際工作中主要表現有:將精神文明創建片面看成是一項“虛”的工作,沒有認識到文明創建工作涵蓋了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態文明等方面的工作,沒有真正把精神文明建設作為黨委、政府的日常重要工作來抓;將文明創建工作短期化、運動化,只在考評、檢查的時候抓一下,沒有把文明創建活動作為一項長期化、制度化的工作抓實抓好;認為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是一項麻煩事,多搞浪費人力物力財力,不搞省事省錢省力。
2、城鄉規劃不到位。規劃是城鎮發展進行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是人口、資源、環境在空間地域上合理配置的基礎性工作,是城鎮意識的反映,直接決定著城鎮發展的方向質量。專項規劃、控制性詳規、修建性詳規等規劃滯后,缺乏前瞻性,深度不夠,未能在更大的區域范圍和高度上進行整體布局。如城區的交通規劃與設施已落后于迅猛發展的交通形勢,城區還沒有一處較有規模的公共停車場;農貿市場建在主要交通路段且容量不足,造成許多地方占路為市;較大型的社區(小區)小型農貿市場、環衛設施等配套設施不完善。
3、資金投入有缺口。創建全國文明縣城投入了大量資金,鞏固文明成果仍需要大量的資金保障。武平縣是龍巖市唯一的一般發展水平縣,縣財較薄弱,在基礎設施、創建項目建設、民生工程等推進的資金保障上,有一定缺口,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項目的建設和推進。
4、市民素質待提升。廣大市民整體素質的提高,是文明縣城創建的目標,同時也是創建文明縣城的保證。沒有高素質的市民,文明縣城的創建只是一句空話。當前縣城市民素質參差不齊,但總體不高,特別是公共意識、交通意識、環衛意識等比較薄弱。
![]() |
![]() |
責任編輯:陳楠 |
- 2012-11-01楊岳赴閩清調研農業農村工作
- 2012-10-31廖小軍在調研中心市區道路改造時強調辦好民心工程
- 2012-10-30馬照南到寧德市調研精神文明創建工作
- 2012-10-30于偉國專題調研住房問題 強調努力讓群眾住有所居
- 2012-10-29福建省新聞戰線“走轉改”調研組到寧德市調研
- 2012-10-24最高人民檢察院調研組來福州調研檢察工作
- 2012-10-19漳州文明辦主任赴平和調研省級文明單位創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