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愛心施粥鋪,幾位忙碌著施粥的老人,一群喝著熱粥的拾荒者和清苦的外來民工,熱氣氤氳著,溫暖就這樣產生了,如此簡單而又自然。
在溫州華蓋山的山腳下,有這樣一群老人,他們的家境并不富裕,但是他們有一個共同的信念——讓生活貧苦的人喝到熱騰騰的免費粥。老人們自發捐獻和組織了“紅日亭”愛心粥鋪,受制于經濟來源的不豐盈,他們也接受社會各界的捐助,每天很早起床準備施粥,不管嚴寒地堅持著,沒有一個人喊累,沒有一個人退卻,施粥得以順利進行,貧苦的人們得以在冬日里暖暖地飽餐。不用說,這溫暖的城市、溫暖的鋪子、溫暖的粥感動了很多人,喚起了人類樂善好施憐貧惜弱的美好天性,激起了人們強烈的共鳴。在感動人們的同時,施粥鋪及老人們的行為也引來了質疑,他們被懷疑有作秀成分,這嚴重曲解了施粥攤設立時善的本意。仔細看看不難發現,其實他們可以用低調來形容, 他們并沒有讓媒體在報道新聞時公布名字,也就意味著并不想人們知道身份,何來作秀之說。
在筆者看來,慈善就是獻愛心,通過各種方式對處于困境中的人們伸以援助之手,使其走出陰霾。因此,有人捐獻錢財,有人捐獻物資,有人親身走訪貧苦地區來表達自己的愛心。
慈善有很多種,捐獻錢財最為常見。各個年齡段都會捐獻不等的金額,那些大慈善家們每次捐獻必是令人咋舌的大筆錢財,最有感觸的是學生們,估計每個人的學生時代都有捐錢的經歷,給災區、給貧困地區、給家境困難的同學,有時甚至為建設學校捐款。先說說那些大慈善家們,他們多數都是大企業家等事業成功人士,擁有數億身家,一旦他們捐獻了錢財就會引來大片質疑聲。其實筆者更偏向于積極的一面,作秀也好,炒作也罷,起碼他們捐獻了,而且捐獻的那些款項可以造福不少地方,孩子們有學上,閉塞的村莊有了通暢的道路,災區的人們順利重建家園。至于學生捐錢,這一直令人困惑。捐錢可以有,但應該是自由的,學生都是以學習為主,并沒有收入來源,學校卻經常強制學生們捐一定的數額,給一些學生家庭帶來了一定的經濟負擔。再者說災區等需用錢的地方會有國家撥款,并不需要強制學生捐款。國家應該多出臺關于這方面的政策加以遏制。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2-10-12龍巖“托舉哥”托起人性溫暖
- 2012-10-11龍巖文明辦開展“慶中秋·送溫暖”志愿服務活動
- 2012-10-08創新社會管理 福州鼓樓軍門社區溫暖更加觸手可及
- 2012-10-08溫暖黃金周:那些放棄假期服務群眾的可敬之人
- 2012-09-29翁秀菊:用愛溫暖一家人
- 2012-09-29用腳丈量民情 用情溫暖民心用心化解民憂
- 2012-09-28三明寧化工行志愿者慰問敬老院送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