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來撫慰“獻血狀元”的失落與期望
http://www.caoliu14.com?2012-09-25 09:38? 楊朝清?來源:中國文明網四川站
我來說兩句
北京小伙子郝倫因獻血197次被譽為“獻血狀元”,然而這個曾獲頒“全國無償獻血金獎”的男孩,其實還有另一面令人心酸的人生。因為獻血,他曾經有近八年時間處于失業狀態,至今沒有女孩愿意與34歲的他交往;因為獻血,他曾遭遇奚落,遭遇不理解,一個人孤獨面對無奈與彷徨。郝倫說,他現在有三個期望:“找個和公益不沖突的工作,組建個幸福的家,更多的人參與到公益中來。”(9月23日《工人日報》)
在血荒逐漸蔓延全國的背景下,無償獻血這一志愿服務行為被賦予了更多含義。社會信任鏈條的脫節乃至斷裂,讓老百姓找不到足夠托付信任的載體;血荒的背后,往往隱伏著信任荒的鬼魅氣息。換言之,公眾之所以不愿意挽起衣袖、走向獻血車,通常是擔心溫暖的鮮血成了冰冷的數字,成為別有用心者計功謀利的工具。
然而,“獻血狀元”郝倫卻打破常規,將無償獻血的故事書寫到底。透過其二伯父的親身經歷,“血能救命”早已深深鐫刻在他的腦海里。從1997年6月開始,15年時間里,郝倫先后獻血197次,并榮獲“全國無償獻血進步獎”等諸多榮譽。在道德話語里,有助于救死扶傷的無償獻血無疑是好事,“獻血狀元”無疑是好人。
然而,和吉林長春的“打傘女孩”一樣,道德高分既不等同于職場高分,也不意味著情感高分。在道德考場,人們講究的是扶危濟困、見義勇為;在職業考場,人們追求的是效率優先、工具理性;在情感考場,人們側重的是門當戶對、情投意合。在不同的生活舞臺,在不同的社會考場,不同的邏輯考量和價值追求的背后,往往藏匿著不同的角色期待和社會評價。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相關新聞
- 2012-05-28撫慰失獨之殤 讓失獨老人有尊嚴安享晚年(圖)
- 2012-02-07“空巢之痛”盼制度善意撫慰
- 2011-12-23盤點:2011"最美"小人物撫慰社會"道德焦慮"
- 2011-07-1476歲老人喪妻兒子精神病 好心村民用愛撫慰心靈
- 2010-04-30從精神撫慰開始,向精神賠償努力
- 2010-01-13誰來撫慰研究生們的“長痛”
- 2008-06-02兒童心靈讀本 撫慰災區兒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