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的“大美”是市民的文明素質
城市是人類文明的產物和智慧的結晶。
客觀說,在城市化進程日益加快的今天,廈門并非世外桃源,經濟外向度較高的廈門同樣面臨歐債危機延續對我國的影響和壓力,同樣面臨交通出行和市政管理諸多難題和窘況。但是廈門卻一次次被海內外游客票投為最想到達的旅游居住目的地之一。廈門在去年的第三屆全國文明城市復查考評中,再以總分第一的成績位居副省級和省會城市榜首。這是繼2005年和2008年后廈門第三次獲此殊榮,實現了文明創建活動的“三連冠”。
近日,中國首份《2011-2012年度中國城市網絡形象研究報告》正式發布,廈門從國內285個重要城市中脫穎而出,高居第二。
《研究報告》主要是通過評估與分析網友對城市語言、城市生活等方面的形象,以及對公共交通、政務微博、輿情應對能力等的評價,來進行城市網絡形象排名。
為何廈門能高中榜眼?很多網友找出了答案——這座城市的多元文化特質,廈門人對于新生事物的接受度,對于外來文化的包容度,對各地游客的友善度,給他們留下深刻的“讀城印記”。在網友看來,廈門不純粹是一個被物質堆積起來的社會,這里有創業有生活,有汗水有歌聲,有競爭講誠信。一提到廈門人,他們就與 “高考愛心車”活動的發起人謝清洲、與“全國最美洗腳妹”劉麗、與廈門的“BRT大叔”李玉清聯結在一起,正是一個個普普通通的市民形象,讓海內外游客有了廈門的美好記憶。
廈門,擁有眾多的城市名片,從連續多年在全國10大科學發展城市中名列前茅,到聯合國人居獎、“中國十大宜居城市”第一名、公眾最向往城市、中國人居環境優秀范例城市、中國投資環境金牌城市、最受農民工歡迎城市、跨國公司最佳投資城市、全國綠化模范城市等,這些名牌的閃亮底色,就是廈門的普通百姓。
就在幾天前,一場愛心接力又在廈門街頭出現。當天傍晚5點左右,在嶼后南里,一名年約60歲的老人在街頭摔倒,六七位路人見狀立刻圍上前幫忙:買葡萄糖水、撥打120和110電話報警、翻查老人的聯系方式協助聯系家屬。雖然太陽下山了但氣溫高熱,老人已經出現眼睛翻白、大汗淋漓和小便失禁的狀況,有一位熱心群眾急得一連打了三四次120電話,還跑到路口迎引120急救車。老人很快被送到醫院急救。摔倒的時候,他手里攥著一把鈔票,送院后,老人手里的錢一張也沒有丟失。
在廈門,這是平凡的一幕,也是隨處可見的場景。廈門人樂善好施,這種愛在文明新風的熏陶下升華為一種對社會的大愛對城市的真愛,轉化為一種對公德的追求,越來越多的“新廈門人”在感受廈門溫馨的同時用自己的愛心善行加入呵護廈門的溫馨。
![]() |
![]() |
責任編輯:陳楠 |
- 2012-08-28語音播報倡導市民文明出行 全省考評湖里名列第2
- 2012-08-27龍巖市文明辦主任會議在武平召開
- 2012-08-27大田加大公共事業投入 推進縣城文明建設上新水平
- 2012-08-27莆田城廂區委文明辦舉辦志愿者培訓班
- 2012-08-27泉州公共場所需文明引導 500名志愿者上街服務
- 2012-08-27舌尖上的文明 餐桌上的道德 重在以實踐取信于民
- 2012-08-27舌尖上的文明 餐桌上的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