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月,5歲的小榮榮和13歲的小明(化名)成了最幸運的人——因為河南3歲男童小宇的父母無償捐獻小宇(被確診腦死亡)的遺體(詳見早報此前報道),使他們極為難得地獲得了肝臟和腎臟的移植機會,生命得以延續。
說難得,是因為器官之稀缺。目前我國每年大概有150萬名患者需要器官移植,其中只有1萬人能夠做上手術,供需比是1∶150。而在泉州,僅有26位志愿者填寫了人體器官捐獻登記表。
“很多患者在漫長的等待中,無望地走到了生命的終點?!币晃粚<疫@么說。
有人將自愿捐獻器官稱作社會慈善事業最高、最徹底的形式。在中國,遺體器官捐獻才剛剛起步,無論是觀念革新或是制度完善,都任重而道遠。
現狀:器官供需1:150

小龍(右)等腎等了四年
“技術沒問題,關鍵是沒有器官供體,很多患者等著等著,耗費大量的治療費用,最后都不得不放棄。”一位腎臟醫生告訴記者說。
泉州 一個器官百人等待
供體就是這么缺!
180醫院眼科中心,主治醫生范大夫告訴記者,眼角膜移植的手術,在180醫院已經開展很久了,在技術方面是非常成熟的,但因供體有限,每年能夠進行的角膜移植手術少之又少,“能開展10例就算多了”。
據不完全統計,泉州市每年需要進行眼角膜移植手術的患者約為60名,“但并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進行移植手術,慢慢累積下來,需要移植的患者,實際數量遠不止60人”。而現實情況是,100個需要移植眼角膜的病患中,只有1個人能夠獲得角膜捐獻并進行手術移植,這意味著,眼角膜的供需比例是1∶100。
除了眼角膜,腎臟、肝臟也十分緊缺。180醫院腎內科程醫生估算,整個泉州市在做透析的患者約為1000人,而對于這部分進入透析的尿毒癥患者,最好的選擇就是換腎?!霸跊]有腎源的情況下,他們只能做透析。”
程醫生提醒,除了正在做透析的這1000名患者,還有很多患者因家庭經濟條件有限而放棄治療或者選擇簡單治療。
而記者從南京軍區福州總院了解到,目前該院仍有五六百名患者,在等待腎臟進行移植手術。雖然各地不時傳出血庫告急的消息,但與器官需求相比,后者的稀缺程度簡直要超過“熊貓血”了。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1-05-26破解器官捐獻難題 福建試水貧困基金救助
- 2011-05-25福建人體器官捐獻試點城市 向福州和泉州推廣
- 2011-04-27為打工子弟教師建社保 器官捐獻與文化沖突
- 2011-04-27器官捐獻與文化的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