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漢市新洲區,活躍著一群農民企業家。他們致富不忘鄉鄰,扶危濟貧、捐資助學,帶動一股報恩、向善的文明新風吹拂城鄉,成為荊楚大地上一道亮麗風景線。“慈者愛,出于心,恩被于業。”在慈善機制尚待完善、富人參與公益還存顧慮的今天,新洲慈善企業家樂舍億萬家財,追求行善奉獻,顯得尤其難能可貴。
近日,本報記者專程來到新洲,貼身走訪這一慈善家群體,感受他們演繹的人生之路、發展之道、和諧之風。
贈人玫瑰,手留余香
13日,踏著冬日暖陽,新八建設集團黨委副書記喻友旺回到了故鄉辛沖鎮。
在曲背湖村喻家灣,他來到殘疾人喻耀華家。趁大家不注意,喻友旺將5000元錢塞給了女主人。
71歲的喻耀華,從小摔壞了左腿,干不了重活,老伴身體有病,以前一家人只能擠住在兩間土磚房里。如今,他們蓋起了新房,兩個孩子還念完了大學。喻耀華笑呵呵地說:“全靠喻友旺幫襯。”
這是喻友旺扶危濟困生涯中的一件小事。17年來,他已累計捐款1100多萬元,資助新洲、麻城、竹溪等全省各地寒門學子2000多名。
說到慈善的動機,49歲的喻友旺依舊記得兒時的心酸。上高二時,學校要收5角錢的資料費,母親壯著膽子借了一圈也沒借到。從那一刻起,他就在心底暗暗發誓:“等有錢了,一定不讓家鄉的孩子淚灑求學路。”
1993年春,他做工程賺到第一桶金5萬元后,立即給特困戶捐出了8000元,一位太婆感動得下跪:“你的心太好了,上天會保佑你的。”
許多受過他資助的老人說:“你哪天做生意虧了,我們就是乞討也要養活你。”這些樸實的話語,激勵著喻友旺繼續行善。
喻友旺說:“我拿出去的是金錢,收獲的是愉悅。每看到別人脫離苦難時,自己心里就會多一份安慰。人生百年,不能到死看著金子發笑,有舍才有得,有得須有舍,任何時候都不要把有錢沒錢當作包袱。”
喻耀華的小兒子喻萬明說,喻叔叔的幫助,讓他明白一個道理:貧窮只是一種狀態,對強者而言它就是前行的動力。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1-01-19壹基金探路中國慈善:機制比機構、人墻重要
- 2011-01-17“慈善大使”黃斌與他的“希望工程”
- 2011-01-12壹基金轉型公募基金會 "試水"社會慈善管理體制改革
- 2011-01-11陳光標發布2010年“成績單”:一路慈善一路歌
- 2011-01-06“草根”慈善助力公益 另類“斗富”扶危濟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