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坊七巷今年日均客流量達2萬 16處明年修復完成
曾經是臟亂舊的代名詞,如今吸引海內外游客接踵而至
三坊七巷:老街區 新地標
今年日均客流量達2萬人次,明年初還將有16處文保單位完成修復
“3年前,我老家所在的三坊七巷是年輕人眼中老舊、臟亂的代名詞,而這兩年,我的幾個同學、朋友都選在三坊七巷拍婚紗照。明年我也要重返故里拍攝婚紗照了!”前天,曾經在文儒坊10號生活了20多年的林小姐對記者說。在她和許多年輕人眼里,如今的三坊七巷不僅是中國歷史文化名街、國家4A級旅游景區,更是福州的一處新地標,它時尚、繁華、文化內涵豐富,還飄著一股濃濃的福州味。每當說起自己曾是“三坊七巷人”,林小姐都覺得特別自豪。
彈丸之地 濃縮福州歷史文化
見面先鞠躬、敲門退兩步、賓主道別時要“三送”、“三回頭”……這些禮儀曾是三坊七巷老居民鄭子端先生家中代代沿襲的家規。
今年69歲的鄭子端在大光里18號一處清代建造的老宅里生活了半個多世紀,他是清末民初名醫鄭孝銘的后人,家中世代行醫。至今,他家門口還貼著一副對聯,這副對聯為末代帝師陳寶琛所贈,上聯是“金匱玉函藏濟世”、下聯是“南山北海祝長生”。上聯中的“金匱”出自東漢醫圣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此書被后世分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部,是中醫經典著作。
在三坊七巷,像鄭家這樣有著深厚歷史文化背景的家族數不勝數,許多家族的后人至今還沿用祖輩流傳下來的一些社交禮儀和講述家族歷史的獨特門聯,并且以此為榮。
![]() |
![]() |
責任編輯:陳楠 |
相關新聞
- 2010-11-10三坊七巷今年日均客流量達2萬 16處明年修復完成
- 2010-11-09福州三坊七巷啟動“坊巷?佳人”攝影比賽
- 2010-11-08福建首個紅十字志愿者服務基地落戶福州三坊七巷
- 2010-11-02編劇朱秀海來榕考察三坊七巷歷史文化
- 2010-10-26福州將啟動南街拓寬改造 推動三坊七巷申報"世遺"
- 2010-10-21三坊七巷征集旅游口號
- 2010-10-15三坊七巷古民居客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