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國慈善捐贈占GDP的比例僅為0.01%,而美國的比例為2.2%。民政部社會福利與慈善促進司慈善和社會捐助處處長鄭遠長前天展示的數據顯示,目前中國人均捐款為25元。(11月3日《新京報》)
2009年,中國、美國、英國、巴西、印度五個國家中,捐贈占GDP比重中國最低。我國自古就有樂善好施的樸素慈善思想,但社會財富的增長并未使樂善好施的慈善事業與之齊頭并進,慈善事業的發展窘境迫切需要拿出破解之道。
那種通過強制性手段的“攤派”式捐款是一種低層次的慈善行為,這種“索捐”雖不排除捐款人有愛心成分,但違背意愿的捐助總令人覺得慈善變了味兒。這種捐款雖然短期效應顯著,但攤派式的捐款,并不利于養成人們自覺獻身慈善的意識。除了慈善觀念有待提升,人們對慈善保持淡漠的緣由,并不全取決于自身的經濟狀況,而在于人們對所表達的愛心是否能夠“不打折”地傳遞到受助者的質疑。善款在流轉過程中能否做到不“跑、冒、滴、漏”?善款的流向信息能否做到及時準確地反饋給捐款人?慈善捐贈是否建立健全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監督機制?這些制度層面的問題得不到解決,將會直接影響到民眾對慈善信念的樹立和慈善熱忱的激發。
由政府、單位或官方背景慈善組織主導的慈善事業尚且如此,民間慈善組織的發展境況更是堪憂。影星李連杰創建的私募基金會——壹基金已在社會上擁有了一定的影響力,但他卻稱自己在求得政策支持方面不是在“裝孫子”,而是“真孫子”。壹基金沒有獨立法人資格,沒有獨立的賬戶,在展開慈善活動時受到方方面面因素的掣肘。壹基金的困窘,折射出民間慈善組織在發展過程中所遭遇的制度瓶頸,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美國2009年各類基金會達到75595個,中國只有1800個,在制度變革方面為民間組織松綁,已是擺在有關方面面前的一個現實命題。
在猝不及防的自然災害面前,固然需要全社會彰顯大愛無疆的情懷來幫助受災民眾渡過難關。但更須正視的是,我們國家不計其數的大大小小災禍所造成的需要幫助的災民,以及數以千萬計的農村貧困人口、殘疾人等,都是時刻翹首期待社會關愛的人群。如果說大災時人們的無私援助,作用在于解受災民眾的燃眉之急的話,那么在尋常日子里人們的關愛,更像涓涓細流滋潤著他們的心田。問題是,我們的慈善制度變革該怎樣才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出全社會的愛心能量來呢?(屈正州)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0-11-02長泰縣廣泛開展“慈善一日捐”活動
- 2010-10-29華懋慈善愛心行動啟動
- 2010-10-14(富人如何做慈善)對話陳光標:高調行善 該不該鼓勵?
- 2010-10-14企業的社會責任不僅是捐款納稅 慈善在于全民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