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力救人的大學生承載不起所有的道德期許
http://www.caoliu14.com?2010-04-14 14:38? ?來源:紅網
我來說兩句
去年10月24日,湖北15名大學生冒著生命危險,跳入長江,救起兩名不慎落水的少年。近半年來,這些學生頻繁參加社會活動,耽誤了很多課,學校為他們安排了補考,個別學生英語掛科。近日,2009湖北大學生年度人物頒獎典禮在武漢舉行,長江大學“10·24”英雄群體赴漢領取年度人物特別獎。(4月13日,《長江日報》)
這個英雄群體至今獲了多少獎?長江大學副校長李家寶說,太多了,具體記不清了,除了本地的,“幾乎囊括了去年所有面向全國的獎項”。
英雄的義舉感動了國人,喚醒了很多人的良心,對很多人的心靈也完成了一次救贖。他們用實際行動對新時期大學生的精神風貌和道德素養做了最好的詮釋。從事發到現在,各級媒體對這一先進事跡進行了持續報道,對社會責任、人道主義關懷等普世性的價值進行大力的宣揚。
媒體持續關注和各級政府不斷褒獎的背后,一定程度反映了公眾社會責任感和道德實踐的相對缺失。在現實語境下,很多社會個體每一次行為的背后,都有相當的利益考量。都在從自己的本位出發,思考著值與不值。
斯密在《道德情操論》中說,對他人的普遍同情是社會道德的根源。“接力救人”大學生對落水少年的義無反顧是普遍人性的激發。社會是一個共同體,個體的社會道德感和責任感在這個共同體的構筑和維護穩定中有相當重要的作用。
“接力救人”事跡不僅僅是一個道德標本,也不能淪為道德表演。見義勇為、扶助弱者這些道德行為需要每個個體去實踐。讓這些大學生不再奔波于領獎臺之間,不再被奉為稀有的道德標本來膜拜,“接力救人”大學生載不起所有的道德期待。
社會的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需要讓“接力救人”這樣的行為成為一種常態。需要社會的每一個道德主體去完成踐行博愛、關懷、正義等價值的“接力”。 (陳興忠)
![]() |
責任編輯:金婷 |
相關新聞
- 2010-04-14網友拉橫幅呼吁1200萬大獎得主捐錢救人
- 2010-04-13礦難中"父子兵"井下并肩救人傳佳話
- 2010-04-12王茂華、譚良才三進火海救人:平凡翁婿 不凡壯舉
- 2010-04-12王家嶺煤礦事故中“父子兵”井下并肩救人傳佳話
- 2010-04-06身邊感動:南開學生陳永剛冰湖救人再現大學生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