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國家統計局的房價統計之爭尚未塵埃落定,國土資源部最新發布的一份報告又為“被降”的房價平添了新困擾。國土資源部下屬中國土地勘測規劃院全國城市地價監測組發布的最新研究報告顯示,2009年全國住宅平均價格為4474元/平方米,漲幅達25.1%,為2001年以來最高水平。(中國經濟網3月31日)
國家統計局給出的漲幅數字是1.5%,這和國土資源部25.1%的漲幅相距甚遠,兩家單位都是“國字號”,我們該信誰的?在筆者看來,與其說這是統計之爭,不如說是公信力之爭,誰的數據更有公信力?從百姓的感受來看,答案不言自明。
當然,這里所謂的公信力之爭,僅僅只是就房價漲幅的數據而言,并不涉及到部門公信力,我們不能粗率地認為其中一個部門更有公信力。然而,數據對比也給了我們一個警示:“國字號”的數據應該講究公信力,有關部門應該有公信力意識,對數據的發布應該像呵護嬰兒一樣小心謹慎,如果經常公布一些不靠譜的數據,恐怕也會影響到部門公信力。
如何保證數據有公信力?筆者以為,無外乎做到“求真務實”這四個字,要做到這四個字,前提是必須敏銳地發現什么是“數據之偽”,不知道“偽”,對“真”也會沒有方向感。從具體操作層面來看,首先應該客觀看待“技術性缺陷”,“技術性缺陷”不是筐,不能什么問題都裝進去,把不靠譜的數據出臺的原因主要歸結于統計方法還不夠全面科學,很容易屏蔽其中的真問題。統計學已經很成熟了,如果統計方法的“技術性缺陷”可以造成數據極端荒謬,那就應該想想是不是存在“技術性缺陷”之外的人為因素。
過分強調“技術性缺陷”,就會自我麻痹、就會造成一種錯覺,會認為數據極端大或者極端小,都是正常的。也許正是這個原因,國家統計局發布1.5%漲幅數據時,并沒有敏銳地發現這個數據的“吊詭”。實際上,國土資源部這次統計的是105個城市的房價,而國家統計局統計的是70個城市,能不能說這兩個部門統計結果的巨大差異是因為統計樣本不同?筆者不排除有部門愿意這么自欺欺人地解釋,筆者也承認樣本不同結果會不同,但這里面不也有大量樣本是相同的嗎?不同的只是少數,為何結果一個是螞蟻,一個是大象?
客觀看待技術性因素,不要動輒將技術因素當替罪羔羊,這有助于慎重對待數據發布。“國字號”的數據對于國家決策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想想看,如果決策部門真的相信1.5%的漲幅,那么房地產市場還需要調控嗎?有關部門還能認識到“蝸居”的苦楚嗎?總而言之,數據的公信力是生命,我們要提高公信力,要重視它、維護它、敬畏它,而不要隨意傷害它。(歐木華)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0-01-21從曹操墓爭議看學術公信力
- 2010-01-13鯉城區檢察院加強監督管理防范機制提升執法公信力
- 2009-12-22網絡打“黑”與重塑社會公信力
- 2009-10-21數據不透明產生誤解 中國統計公信力亟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