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公信力,可說是社會信任體系中最堅實的一個基礎。如果這個基礎也發生動搖,被公眾質疑,那還能指望人們相信什么?維護學術公信力的責任,主要不在接受與享用學術成果的公眾,而在搞學術的廣大科研人員。因此,謹言慎行、嚴拒炒作,應當是科研工作者的座右銘。
“曹操墓找到了……”消息一出,立即引發了一場全國性的“考古大討論”。并不是大伙兒忽然對考古來了興趣,而是疑心這件事被“高調宣布”的“操作過程”,暗藏著當地政府催動旅游熱、拔高當地GDP的目的,疑心這個發現是“利益使然”的炒作而非嚴肅的科學結論。即使后來不斷有大專家出面表態“這是真的”,仍難平息質疑。
這個現象說明了什么?至少說明,公眾以往對學術、學者的“篤信”,已漸漸被“疑慮”取代。學術和學者如果“涉嫌”沾上經濟利益,就可能影響學術結論的嚴肅性,甚至損害學術公信力。
有些學術就是不能沾上經濟利益
當然,對“學術沾上經濟利益”當作兩面觀。發展經濟、造福社會本是學術研究特別是科研開發的目標之一,在我國有許多科研成果成功地轉化成產品、擁有了專利,推動了產業進步,科研人員也由此致富,這沒什么不對;但問題是有些人、有些科研單位,沒能堅守住 “板凳坐得十年冷、文章不寫半句空”的信條,甚至違背誠實做人的根本原則,搞出許多似是而非、虛虛實實的“短平快”。比如納米技術還處在實驗室開發階段時,中國幾乎衣食住行卻都有了“納米產品”,出現速度之“快”、功效廣告之“神”,實在讓人生疑,這怎會不影響學術和科研的公信力?近年在社會科學領域,也冒出了“商業化學術”,比如當考古和古代名人行蹤遺跡的考證同開發旅游掛上鉤,問題就來了。許多“發現”和“認證”引發爭議,而拍案而起的那方也拿不出真憑實據,誰都能一眼看清那是在爭旅游賣點。這樣可笑可憐的口水仗頻頻開打,公眾又怎能不對學術的公信力生疑?
必須指出,并不是所有的學術研究都以經濟功利為目的,許多研究就是人類求知求真的探索,但同樣有意義、有價值。這類研究,理應遠離世俗利益的干擾與誘惑。考古學就其學術準則與規范來說,顯然與經濟無關。2010年1月在北京舉行的2009年度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公共考古論壇,對引起爭議的這座東漢大墓,并沒有稱為“曹操高陵”,而稱作“安陽西高穴大墓”,這反映了主辦方的謹慎,也體現了學術定論的千鈞分量——即使已有許多專家認為“墓主的身份基本確定”,但只要沒有完全確定、不到“毫無疑問”,結論是下不得的。
![]() |
責任編輯: 趙舒文 |
- 2010-01-21河南安陽擬建曹操高陵遺址公園
- 2010-01-19才開曹操墓 又見劉備墳
- 2010-01-19曹操陵發掘獲國家文物局肯定 將成重點文保單位
- 2010-01-18曹操墓爭議科學與娛樂不可混淆
- 2010-01-18“曹操墓”熱了 需冷靜而非武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