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多樣性”的起源
http://www.caoliu14.com?2010-03-23 17:19?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我來說兩句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實踐,背后是什么觀念在支撐?是“文化多樣性”。今天,“文化多樣性”作為一種文化觀或者一種文化立場,已經成為國際社會的主流輿論。200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了《文化多樣性宣言》,2005年,又通過了《文化多樣性公約》。
但是,國際主流輿論并非從來如此。那么,“文化多樣性”作為一種文化觀或文化立場,是什么時候才轉變形成的?其轉變形成的歷史條件是什么?迄今為止,是什么力量在支持著這種文化立場?這些涉及“文化多樣性”的起源問題,需要回顧世界史,從大處著眼,認真梳理。這里提出幾個關節點,勾畫一個輪廓。
本來,人類文明就是多元的,中華文明、印度文明、波斯文明、伊斯蘭文明、基督教文明等等,它們的起源、特性和種族載體,都迥然不同。在漫長的世界歷史中,這些不同文明體之間,彼此大體保持著平衡和均勢。
自從1492年哥倫布航行美洲之后,歐洲商業資本迅速擴張,開始打破原有的世界格局。兩三百年后,英國完成工業革命,歐洲文明席卷全球。南北美洲、大洋洲和西伯利亞徹底歐化,整個亞洲和非洲的絕大部分淪為殖民地、半殖民地。歐洲人確信,他們的統治地位源自其文明的優越性,文明的優越性又源自其種族的優越性。上帝創造了不同種類的人,白色人種天命所歸,注定要領導那些“寬背、低能的劣等種族”。到19世紀,拿破侖戰爭結束,重新整合后的歐洲以英國為中心,經過工業化,實現了產業升級,隨之而來的,也是全球力量對比的嚴重失衡。
![]() |
責任編輯:金婷 |
相關新聞
- 2010-03-22美女助陣賣書是市場背景下的文化庸俗
- 2010-03-22傳播文化收獲感悟——記華中科大赴泰志愿者
- 2010-03-22中國文化走出去:左手傳統,右手創新
- 2010-03-22朱清:支持媽祖文化的事業發展
- 2010-03-22蔡武:文化與旅游相結合 實現大發展面臨大好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