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銷書的基礎是社會需求
長期暢銷的,一定是好書
專業品質和大眾口味之間,似乎總有著一條難以捉摸的鴻溝。什么樣的書才是“好書”,“好書”與“暢銷書”之間到底相隔多遠?
對于這個話題,一直專注于出版中國古代經典的中華書局副總經理沈致金認為,作為一個出版人首先有一個底線——出好書。書暢銷了,但是書的水平大家評價不一,這跟專家、文化人的眼光有很大的區別。例如近幾年的傳統文化熱,有深厚的社會背景在里面,“大家都需要有這樣的橋梁,怎么在現代社會下從傳統文化吸取營養,有些作者就做了這樣的工作,出版社也有這個責任在這個當中架起橋梁。”他表示目前解讀經典的圖書銷量在下降,原版經典的銷量在上升,“很多讀者通過引導,通過橋梁加深對傳統文化的認識,逐漸去讀原來的經典。”這或許就是“暢銷”和“好書”的一個有價值的案例。
廣東教育出版社社長何祖敏表示,搞出版有兩個基本價值趨向,一個是尊重價值,尊重文化,尊重作者,第二要尊重讀者。暢銷書不是簡單的市場行為,背后還是社會發展的需求。北京貝貝特總經理劉瑞琳則認為,好書的標準有很多,錢和銷量永遠不能成為唯一的標準,“商業有時候是一種價值觀,更是一種道德觀,對出版來說尤其如此。”
在很多作者和出版社看來,專業的藩籬似乎并不是他們與市場之間不可越過的鴻溝。上榜圖書《黃帝內經使用手冊》的作者武國忠舉了自己作品的例子,“過去老祖宗一脈相承的《黃帝內經》語言非常古樸,跟我們的當下文化有斷層,我是通過自己臨床、經驗加上自己的心得,把學術通過通俗的語言描述出來,讓我們更多的現代人受益。”
《我們臺灣這些年》的作者廖信忠說,“一本暢銷書在它出版當下,有爭議性,有話題性。如果這本書真的長期銷售,在這個時代產生一定的影響力,比如說《小崗村的故事》,真正反映一個時代,等到三四十年后,有人研究這個時代的生存狀況,還會看現在這本書。那么這本書不僅能暢銷,而且能夠做到長售,而且影響力也會影響下去。”
![]() |
責任編輯: 趙舒文 |
- 2010-01-18談談要閱讀經典作品
- 2010-01-18“淺閱讀”與低智廣告
- 2010-01-18誰為青少年的閱讀負責?
- 2009-12-28潘凱雄稱手機閱讀難以取代傳統出版
- 2009-12-23新羅溪南小學從課外閱讀著手提高學生綜合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