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屢次看到關于年輕人有知識沒文化的批評。如著名學者于丹批判現在的教育體制培養出來的學生“有知識沒文化”,高分低能。她說:“做事認真就是忠,寬以待人就是恕,學不會這兩個字,分數再高的學生也是無用的。”誠然,職業規劃大賽、奧數大賽無法教給孩子們仁愛寬容,也不能教給他們真善美。當社會輿論屢屢指責“80后”“90后”們道德缺失的時候,我們是否也應該認真審視當下:這個社會到底為他們提供了什么樣的文化消費品?筆者認為,混亂不堪的青少年讀物市場正在對青少年的價值塑造產生極大的負面作用。
大學求學期間,青年學生正處于迷茫時期,傾向于從圖書中找到關于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取向,而此時他們往往容易不知就里地盲目跟風。最近看到許多大學生聚集的網絡社區,出現了眾多書商和教育商掘金炒作的影子,眾多圖書竟然宣傳“初戀不順的女人一生不順”“嫁給成功男士多不幸”等偏激甚至迷信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如果我們再任由這樣的圖書和作家大肆宣傳,對于分辨能力仍未成熟的學生們來說,或深或淺的不良影響,對他們的成長極為不利。
每年寒假,各大書店以“賀歲”“獻禮”“盤點”為名的各類圖書接踵而至,各種所謂的暢銷書目不暇接。縱觀當下的圖書市場,實用主義圖書最暢銷,不少商家和讀者尤其是對人物傳記的追捧從未降溫。這樣一來,青少年往往將這些名人當做自己崇拜和學習的對象,也影響著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因此,名人傳記作者應該本著正確導向去寫作,而一味地吸引眼球、夸大人物的事跡等手段極不可取。然而,現在的人物傳記、勵志圖書魚龍混雜,而相關法律并沒有規定傳記作品須經過本人授權才能出版,也沒硬性要求寫傳記必須采訪當事人。這一法律空白,為某些出版人和作者提供了可乘之機。
《印象中國:張藝謀傳》中一些失實的記載,就是一個很好的說明。某些出版社出人物傳記時,為了省時、省事、省錢,找來寫手整合和摘抄網上資料,糨糊、剪刀加電腦鼠標,將不夠真實的信息編輯加工后即進行出版,甚至有的傳記尚未“殺青”,便開始傳播溢美之詞,展開廣告攻勢。鋪天蓋地的海報混淆了真與假,沖擊著讀者的眼球,名人與圖書作者的官司也往往成為炒作的噱頭。這樣的圖書作品在市場上大肆流通,焉能不給青少年以誤導?
![]() |
責任編輯: 趙舒文 |
- 2009-12-28潘凱雄稱手機閱讀難以取代傳統出版
- 2009-12-23新羅溪南小學從課外閱讀著手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 2009-12-23出版人、媒體人、讀書人:2009閱讀的故事
- 2009-12-211.55億手機閱讀群體更低齡
- 2009-12-11耶魯的圖書館:讓每一次閱讀成為精神的洗禮
- 2009-11-30向閱讀致敬:深圳讀書月成功走過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