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也是一個群雄逐“鹿”的年代。繼河南安陽出土“曹操墓”后,四川彭山也申請開挖蓮花壩皇墓,期望能確認該墓為“劉備墓”。當年的逐鹿者如今紛紛被逐,只不過多了個好聽的名字叫“古墓經濟”。
文化搭臺、經濟唱戲。表面上看,發展“古墓經濟”既能復活傳統文化,又能促進地方經濟,何樂而不為?但單純為了地方利益、盲目上馬的挖墳掘墓總不是件光彩的事情,且不說有悖傳統風俗和道德,對保護文化遺產的完整性也斷然不是好事。現在一擁而上的人多了,彼此反倒都沒了顧忌。
中華文明歷史長,名人多墓葬也多,這在一些地方官員的眼里就是寶藏。其實,曹操墓也好,劉備墓也罷,并非都需要刨出來驗明正身,方便大家都來看個究竟。古代墓葬或許真能留下遺產、吸引獵奇,但也是一旦挖掘破壞便不可恢復的“易碎品”。作為地方政府,除了經濟的算盤外,是不是該多想想文物保護呢!
有人說,我們要發展地方經濟,還要出政績,管不了那么多了,眼前有利可圖就行。一些地方政府擴大影響、發展經濟的雄心,從來毋庸置疑。更何況古墓經濟本小利大,既不用做復雜的規劃,又無須搞技術創新,可謂省錢省心。墓葬的背后,有人看到了金錢,有人看到了官帽,打著發展經濟的旗號,大家盡可以各取所需。
挖的人多了,“古墓”也就成了“經濟”。這也是一個潘多拉的盒子,一如熱得發燙的土地財政那樣。一些地方政府弘揚文化浸染了太多的利益訴求,經濟發展又過于倚重歷史遺跡,糾纏在一起,文化弘揚沒有了文化的味道,經濟發展也失去了核心競爭力,結果很可能既辱沒了文化,又毀掉了經濟。
要發展地方經濟,圖省事、想一勞永逸是行不通的。當今世界,早已不是靠一點歷史遺產或者噱頭就能坐享其成的。大搞“古墓麗影”或許能圈錢于一時,卻可能錯失發展其他產業的良機,撿起芝麻反倒丟了西瓜。美國從18世紀的殖民地逐漸發展成為今日世界最強大的經濟體,靠的可不是“華盛頓墓”,而在于技術革新和知識產權的雙重激勵。看看當前的新經濟形態,哪一個不是建立在知識創新和技術革新的基石之上的。未來科技日新月異,一些人卻還老盯著古墓打主意,難道還想繼續八億件襯衣換一架空中客車的買賣不成?
當前,金融危機陰影尚未消散,我國經濟倚重消耗、缺乏創新的結構性問題卻愈發突顯。為此,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2010年經濟增長須重點在“促進發展方式轉變上下功夫”。寄望于“古墓”的人們恐怕得趕緊醒醒,真要弘揚傳統文化、實現地方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古墓經濟”的魅影是靠不住的。(周繼堅)
![]() |
責任編輯: 趙舒文 |
- 2010-01-21古墓經濟真能成為“績優股”?